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比”字句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23:05
本文关键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比”字句习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字句 语言习得 习得过程 个体差异因素 教学模式
【摘要】:“比”字句历来是汉语教学特别是留学生教学的难题,本文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比”字句为研究对象,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这两个方面入手,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研究了初、中级阶段的韩国学习者习得汉语“比”字句的过程,找出了影响“比”字句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提出了“比”字句教学模式。 从“比”字句的习得情况来看:学习者习得“比”字句的过程是有序的;在“比”字句的习得过程中还存在泛化现象;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常常采取回避策略。结果表明,学习者所犯的错误集中在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法教学中不仅要加强语用教学,,兼顾词语的搭配教学,还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化因素。 从影响习得“比”字句的个体差异因素来看:绝大多数韩国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具有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受试者占绝大部分;大多数学习者对目的语持积极态度,且学习态度与其“比”字句的成绩程正相关;约有近半的受试者性格偏内向,大部分的受试者学习汉语的自尊心比较强,大部分学生的焦虑感较强;绝大部分学习者希望自己能在实际会话中熟练掌握“比”字句。可见,教师要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论文在此基础上沿着“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交际情境—文化因素—活动任务—正误对比”这样一条思路,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初、中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模式,以期为建立具有高效率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句型教学模式抛砖引玉。
【关键词】:“比”字句 语言习得 习得过程 个体差异因素 教学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7
- (二) 研究对象和范围7-8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8-10
- 一、 “比”字句研究评述10-12
- (一) “比”字句本体研究10
- (二) “比”字句认知与习得研究10-11
- (三) “比”字句教学对策研究11
- (四) 小结11-12
- 二、 “比”字句的习得过程分析12-26
- (一) 初级阶段数据分析12-17
- (二) 中级阶段数据分析17-24
- (三) 小结24-26
- 三、 影响“比”字句习得的个体差异因素分析26-32
- (一) 数据收集与处理26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26-31
- (三) 小结31-32
- 四、 “比”字句教学模式设计32-39
- (一) 教学模式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32
- (二) 实验设计32-39
- 结论39-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50
- 后记50-51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志斌;;现代汉语“比”字句的句式语义特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王业兵;吕靖;邓海波;;“比”为何物——试论汉语“比字句”中“比”的词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火sト
本文编号:570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7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