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反讽的修辞到反讽的实践——试析反讽的形而上学意蕴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7-07-28 23:09

  本文关键词:从反讽的修辞到反讽的实践——试析反讽的形而上学意蕴的提升


  更多相关文章: 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摘要】:反讽往往因与修辞相涉而被理解为某种语言表达方式,其形而上学的意蕴常被忽略。但事实上,反讽理论在其得以产生的原初形态中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进而延至现当代,反讽始终秉持着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传统,但在其理论逻辑的衍化中却始终自享着与形上之思难以厘界的关联。在长时间遗忘苏格拉底反讽理论的哲学旨趣之后,德国早期浪漫派又再次赋予了反讽以哲学、美学、艺术与诗等规定相互交融的多重意义,而克尔凯郭尔以存在主义的视域超越了这一错综复杂的含混界定,他将反讽理解为人的生存境遇中的"立场",这就将反讽提升至了纯粹的哲学层面。美国学者维塞尔虽无意承接克尔凯郭尔所规定的反讽的实践性,却在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别出心裁的阐释中将无产阶级视为反讽在现实世界中的肉身化,这成就了反讽由修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内在意蕴的提升过程。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
【关键词】反讽 主观性 实践 无产阶级 浪漫主义
【基金】:2011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1DZX018) 辽宁省社科联2013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3lslktzizx-05)
【分类号】:H05;B081.1
【正文快照】: 如何为反讽下一个具有确定性的定义,这似乎是件困难的事。D·C·米克在《论反讽》中曾以谐谑的语气断言:“如果有谁觉得自己产生了一份雅兴,要让人思路混乱、语无伦次,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请他当场为‘反讽’做个界定”。①从古希腊的城邦哲学到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卫道与伪道——论《肥皂》的反讽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丁伯林;;反讽的经典文本:《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崔妍;刘倩;;论《高老夫子》的反讽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林丽桃;;《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反讽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6 傅钱余;;《水浒传》中的反讽手法初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7 段恺;;文学批评关键词“反讽”之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赵姗妮;;新奇与平庸——对中国先锋派戏剧的反思[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陈建男;;试论舞剧《天鹅湖记》的反讽修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邓家鲜;;方方小说调侃幽默语言的艺术张力[J];长城;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俞佩淋;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D];浙江大学;2011年

6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刘聪;现代政治哲学视域下的浪漫派、黑格尔与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姜媛;凌叔华小说创作与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姜江;悲喜交加的人生 笑中含泪的温情[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玲;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建朝;集体神话下的个人化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邱丽娟;反讽——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婷婷;“不成魔不成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国珍;温情的灵魂守望[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婷婷;论老舍小说的叙事策略[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晶敏;高等师范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周晓琳;论外语教学法课程的开放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3 陈永春;写作教学中的创造与实践训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周力;;双语教学的实践和对策建议[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马军;;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进[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林家梁;;加强应用写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7 刘革;;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盛艳波;牛晓峰;;浅析“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含义[J];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应红;;双语教学在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的实践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辛琨;;高校生态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宝锋;;辜鸿铭翻译活动的多元系统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贺春英;李冬梅;;反讽小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东海;张绍麒;李敏;;现代汉语网络考试试点研究报告[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张宝林;崔希亮;任杰;;关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建设构想[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富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可操作性[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PSC)[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2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3 张芸 青岛大学德语系教授;在社会生活中应避免空壳化的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6 搜狐网副总编辑 覃里雯 本报记者 于珂;感谢那些摘下冷漠面具的年轻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舒锋;网络词语的社会心理映射[N];工人日报;2009年

8 中央编译局 郑异凡;“俄罗斯”、“俄国”的译名及“前苏联”的用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作为解构策略的修辞[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10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潘羽辉;转向哪儿?[D];河南大学;2006年

6 郭莉敏;汉语讽刺言语行为的语用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李晓风;陆机的修辞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6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86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