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论北京口语中的引述类传信标记“人说”

发布时间:2017-07-29 00:12

  本文关键词:论北京口语中的引述类传信标记“人说”


  更多相关文章: 词汇化 去从属化 传信标记 信息来源 引语


【摘要】:本文选择了在北京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个个案"人说"作为研究对象,着重论述了北京口语引语中的"人说"是如何演变为传信标记用来表达传信功能的:它由引导句作为复合句的主句经过重新分析,丧失其主句地位后经历词汇化,逐步变为既有引语功能又有传信功能的标记词。文章还引用了其他语言的例证来说明北京口语中的"人说"这一引述类传信标记的形成方式具有普遍性。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词汇化 去从属化 传信标记 信息来源 引语
【基金】:第51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资助编号:2012M510064)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篇的结构和范畴研究”(项目批号:2009JJD740001)的资助 2009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H17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的传信范畴是主观性的语用范畴,传信意义的表达是一种动态的互动交际活动。说话人使用传信范畴要向听话人传达的是所言信息的来源及信息获取的方式,其中也会暗含说话人对信息可靠度的判断。(参看Aikhenvald,2004;陈颖,2009;乐耀,2011a、2011b、2011c)在汉语的引语中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颖华;现代汉语旁称代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晶凝;;认识立场标记“我觉得”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2期

2 郝建军;;古汉语中的一个主观性标记“君不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李明洁;;从符指动词看意向性与符号的构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张金圈;唐雪凝;;汉语中的认识立场标记“要我说”及相关格式[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少娟;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胜美;半截话“得”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雅;现代汉语表主观认识的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刘虹宇;旁称代词“人家”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聂汉琳;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带宾语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婵婵;疑问小句作主宾语考察[D];河南大学;2008年

8 曹其升;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范畴[D];河南大学;2008年

9 袁丹;现代汉语“往A里V”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丽蓉;心理动词的非范畴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房红梅;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2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婷;视角空间理论框架中的言据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建;书面语和会话中的引语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任永章;几种标点符号用法例释[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3 沈卢旭;杂采——美语修辞之一[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4 严辰松;语义包容:英汉动词意义的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2期

5 蒋海莉;;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岩;;语境与引语中的指示语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8 罗荣华;;“万一”的语法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李慧;;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10 胡孝斌;;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共同作用——谈VV的句法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世凯;;动宾式时量动词“为期”的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邵志洪;;英汉拟人法使用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芳;;“上去”的虚化进程及其成因[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龙从军;;藏语三音动词构词分析及自动识别方法[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何亮;戴新宇;周俊生;陈家骏;;一种结合BaseNP识别的汉语概率句法分析改进模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一玲;引文末尾和引文之前怎样使用标点符号[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云 饶琪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叠形式研究彰显问题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肖晓晖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由合至离:语言的类推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兰;英汉运动事件语义编码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王品;人称系统中词汇与语法的互补[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卡丽娜;乌汉语词汇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静;汉韩运动事件表达的认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韦皓;“据说”的词汇化问题和相关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田寅威;“以为”的词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7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玉梅;汉语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类型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10 朱艳霞;现代汉语因果连词“X而”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6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586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