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22:26

  本文关键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形容词 状语 语义指向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可作状语的形容词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根据可作状语形容词的形成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对该类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以及移位情况进行探讨,最终提出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 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五章,每章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第一章:引言。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已有的可作状语形容词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概述和客观评价,概括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文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论文的语料来源进行说明。 第二章:可作状语形容词分类研究。确立可作状语形容词分类的两个层面: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按句法层面划分,将可作状语形容词分为单音节形式、双音节形式和重叠形式三种;关于可作状语形容词的语义层面,本文将其按照语联、性质和时间三个层面来划分,从而进一步分析可作状语形容词的特征。 第三章: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在可作状语形容词分类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判断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两个标准,即以“状移定位”句式变换为依据的句法标准和以“语义特征”为依据的语义标准,从而将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分为语义内指和语义外指两种情况。 第四章:可作状语形容词偏误研究。通过收集留学生偏误情况,归纳出两种偏误类型:结构偏误和功能偏误。总结造成偏误的原因分别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和教学引导局限。为下文对外汉语教学的运用做好铺垫。 第五章:根据上文本体研究的成果,提出对比运用和语境运用两种教学方法。其中对比运用又系统地分为句式变换对比运用和语义特征对比运用两种;语境运用包括上下文语境运用和日常交际语境运用,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从文学作品中提取语料,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收集偏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以句法和语义为研究角度,对语义指向进行说明,探讨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的类型及规律,最终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形容词 状语 语义指向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引言8-16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8-9
  • (一)选题背景8
  • (二)研究意义8-9
  • 二、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概况9-14
  • (一)本体研究概况9-12
  •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12-13
  • (三)存在的问题13-14
  • 三、本文研究工作14-16
  • (一)可作状语形容词研究范围及鉴定方法14-15
  • (二)核心概念及理论说明15
  • (三)语料说明15-16
  • 第二章 可作状语形容词分类研究16-25
  • 一、句法层面分类16-18
  • (一)单音节形式16
  • (二)双音节形式16-17
  • (三)重叠形式17-18
  • 二、语义层面分类18-25
  • (一)语联层面分类18-20
  • (二)性质层面分类20-22
  • (三)时间层面分类22-25
  • 第三章 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研究25-35
  • 一、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判断标准25-30
  • (一)句法标准25-28
  • (二)语义标准28-30
  • 二、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类型研究30-35
  • (一)语义内指30-33
  • (二)语义外指33-35
  • 第四章 可作状语形容词偏误理论研究35-41
  • 一、可作状语形容词偏误分类35-38
  • (一)结构偏误35-37
  • (二)功能偏误37-38
  • 二、可作状语形容词偏误原因38-41
  • (一)母语负迁移38-39
  •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39
  • (三)教学引导局限39-41
  • 第五章 可作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41-47
  • 一、对比运用41-45
  • (一)句式变换对比运用41-43
  • (二)语义特征对比运用43-45
  • 二、语境运用45-47
  • (一)上下文语境运用45
  • (二)日常交际语境运用45-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53
  • 个人简历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超;;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分析法——从“动+补+宾”结构的表现形式和语义关系看语义教学[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脱傲;;时间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句法语义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振平;;近20年来形容词作状语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郑贵友;“味觉感知”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肖莉;多层状语的顺序及其逻辑特性与对外汉语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6 张虹;谈谈状语和定语的转换[J];汉语学习;1993年06期

7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8 郑贵友;动·主双系的形容词状语[J];汉语学习;1995年03期

9 郑贵友;“制作类”句子中的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J];汉语学习;1995年06期

10 郑贵友;“视觉感知类”句子中动宾双系形容词状语──汉语状位形容词思考之一[J];汉语学习;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658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58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c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