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转喻的心智哲学视域
发布时间:2017-08-12 23:01
本文关键词:言外转喻的心智哲学视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言学研究与分析可以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服务,了解人类的思维和心智发展,揭示其发展的规律。语言哲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促进了语言哲学向心智哲学的发展。近百年的哲学研究,产生了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心智哲学这样的发展轨迹。假设说语言是语言哲学的本质,哲学的本质也可以在语言发展中找到答案,把哲学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看成是语言交流中的问题;那么,语言活动将被看作是心智活动的反映,而不是心智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心智活动则是心智哲学的研究对象。心智活动同时也是人的认知活动的核心。 本文主要针对以往语用学对会话含义研究中的不足,以心智哲学为纲领,,具体以感受质的相关研究为框架,对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问题作出认知意义上的重新诠释。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经验中体验到某一特质,而这些特质具有可辨识的特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质我们称之为“感受质”(qualia)。在心智哲学研究中针对感受质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据说在目前感受质是心智哲学研究的三大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哲学家所关注的诸如大脑与心智之间关系和身心关系等这样的深层次问题。会话含义作为语用学研究项目之一,其推理步骤是在逻辑原则(principle)基础上展开,Grice进一步将推导程序分为13步,这就势必影响了推理和交际的速度。 认知语言学家Klaus-Uwe.Panther提出属性推理假设是针对语用推理的一种快捷性认知补充。他指出传统推理理论的两大不足:“1)传统推理理论未能满意地解释听话人通常毫不费力地做出语用推理这一事实;2)传统理论无法系统解释有关的推理模式和认知基础(Panther,1998:756)。”鉴上,感受质即为某事物的临时属性,其操作可纳入言外转喻的属性加强联想模式进行综合解释。F.Recanati认为句子意义到交际内容经过两个语用过程:主要语用过程和次要语用过程(Recanati,1989:98)。两个语用过程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主要语用过程是潜意识的、自发的,这不是语用推论的过程,而是主体意识性的直接结果;次要语用过程是有意识的语用推论过程,是所含的加工过程。感受质的属性操作主要针对后一种。 由上,会话含义的研究发生认知语用结合的转向,这也是本文将最新认知研究理论心智哲学感受质融入其中的动因之一,同时感受质角度的含义研究在国内外尚未形成规模,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话语解读是解释过程,同时也是解释活动,根据现代阐释学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它涉及两个主体:话语本身与听话人,对话语的解读是两个主体“对话交流”的结果。从传统观点的角度出发,认为话语在客观上体现说话人意义,具有客体性,与听话人之间存在主客对立的关系,话语解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过程。我们认为,解读对象应与听话人享有同等地位,具有主体性。这就是本文从心智哲学的视域,以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为操作依据,解释语用次要过程的认知模式的动因之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成果可以修缮语用会话含义的综合产出和说明。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起因、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意义等问题。第二章对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现状、认知语言学、转喻理论和言外转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展开概括性的陈述,主要阐述心智哲学感受质及言外转喻属性模式这两个理论框架,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章分析探讨,通过心智哲学感受质与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理论框架对话语含义的获取程序进行详实分析,重新诠释话语的生成和识解是感受质与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作用的结果。第五章是在前几章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感受质与言外转喻属性模式对会话含义生成和理解的图示。最后分析本文的优缺点、难点、重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感受质 心智哲学 言外转喻 属性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21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研究起因15-17
- 1.3 研究意义17-19
- 1.4 研究假设和目的19-20
- 1.5 章节介绍20-21
- 第2章 理论框架和文献综述21-34
- 2.1 理论框架21-24
- 2.1.1 心智哲学与感受质21-22
- 2.1.2 言外转喻属性构建模式理论22-24
- 2.2 文献综述24-33
- 2.2.1 心智哲学理论概述24-26
- 2.2.2 认知语言学概述26-28
- 2.2.3 转喻研究概述28-31
- 2.2.4 言外转喻概述31-33
- 2.3 小结33-34
- 第3章 研究方法34-38
- 3.1 引言34
- 3.2 材料来源34-35
- 3.3 研究方法35-36
- 3.4 小结36-38
- 第4章 研究结果38-43
- 4.1 引言38
- 4.2 原言外转喻属性理论的合理性及其不确定性38-39
- 4.3 言外转喻属性推理具有多变性的特点39-40
- 4.4 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的合理性40
- 4.5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框架的构建40-42
- 4.6 小结42-43
- 第5章 讨论43-46
- 5.1 引言43
- 5.2 从说话人角度分析表意的感受质因素43-44
- 5.3 从听话人角度分析感受质对话语含义理解的影响44-45
- 5.4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感受质解读45
- 5.5 小结45-46
- 结论46-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缅;;感受质与一般会话含义[J];外语研究;2013年04期
2 黄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J];外国语文;2013年02期
3 孙振偎;;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构建的感受质解读[J];外语学刊;2012年06期
4 邹春玲;;“XISY”言外转喻构式论证[J];外语学刊;2012年05期
5 何爱晶;;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网络语体研究——以“淘宝体”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8期
6 牟之渝;;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新探[J];外国语文;2012年02期
7 徐盛桓;;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4期
8 孙晓霞;成晓光;;心智哲学的演化和语言研究的取向[J];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9 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10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664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6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