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电视广告的符号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6:23
本文关键词:我国儿童电视广告的符号学研究
【摘要】:电视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告与电视相伴相生,,它既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时又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力量对电视媒介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电视广告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电视广告的所有受众当中,有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儿童。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均不成熟,并且不具备经济能力,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与成年人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他们的消费大多依靠成年人来完成。在我国,儿童电视广告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伴随着儿童节目和儿童频道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儿童电视广告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我国的儿童电视广告研究概念界定混乱,大多数学者是从儿童广告素养角度关注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首先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广告审查标准》分别对“儿童”和“儿童电视广告”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内容研究法,研究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儿童电视广告素材和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运用皮尔斯的“三元结构”理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和表征理论以及孟华的符号学理论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电视广告的三个构成元素分别是画面、声音和时间,它们分别对应电视广告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和联想系统,这些系统都可以从符号学理论中找到其存在和发挥影响的依据。我国的儿童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音乐和卡通动画元素,营造的氛围主要为活泼、温馨或二者兼具。在纷繁复杂的电视广告当中,儿童电视广告往往能令观众为之注目,甚至是会心一笑,其传播的优势就在于:1.儿童形象本身的传播优势;2.声音传播的强制性和音乐传播的悦耳性;3.卡通形象和广告情节的趣味性。 当今许多儿童电视广告注重对儿童进行尊老爱幼、分享与关爱他人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但是,有一部分儿童电视广告大肆渲染的是儿童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虚荣攀比的一面,这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为了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我国的广告从业人员、政府、学校以及各个家庭要行动起来,首先,在法律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儿童电视广告行为;其次,还要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儿童电视广告品质;再次,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提高儿童广告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儿童电视广告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依然能够具有较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电视广告 儿童 编码解码 表征 符号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
- 1.2 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内儿童广告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外符号学研究现状10-11
- 1.2.3 存在的问题11-12
- 1.2.4 本文的创新之处12
- 1.3 基本概念界定12-13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13
- 2 儿童电视广告各符号要素的基本特征13-28
- 2.1 图像:视觉符号14-19
- 2.1.1 演员15-16
- 2.1.2 场景16-17
- 2.1.3 字幕17-19
- 2.2 声音:听觉符号19-22
- 2.2.1 人声19-20
- 2.2.2 音乐20-21
- 2.2.3 音响21-22
- 2.3 时间:符号组合的艺术22-27
- 2.3.1 电视广告的语法23-25
- 2.3.2 电视广告的叙事结构25-27
- 2.4 整体特征27-28
- 3 儿童电视广告的符号传播优势28-33
- 3.1 儿童形象本身的传播优势29-30
- 3.2 声音传播的强制性和音乐传播的悦耳性30-32
- 3.3 卡通形象和广告情节的趣味性32-33
- 4 儿童电视广告发展现状的符号学反思33-39
- 4.1 我国儿童广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4-36
- 4.1.1 部分儿童电视广告内容的价值导向存在偏差35-36
- 4.1.2 我国儿童电视广告管理方式单一且不够具体36
- 4.2 相关对策研究36-39
- 4.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儿童电视广告行为36
- 4.2.2 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提升儿童电视广告品质36-37
- 4.2.3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监督,提高儿童广告素养37-39
- 5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个人简历44
- 发表的学术论文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斌;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与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0年09期
2 卜卫;;孩子与媒介(六) 怎样指导孩子接触广告[J];家庭教育;2002年06期
3 汪民安;;电视的观看之道[J];文艺研究;2011年12期
4 赵毅衡;;符号学文化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5 陈家华,麦箴时,陈芳怡;中国儿童喜欢和相信电视广告吗?[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04期
6 孟华,王乐洋;汉字物质结构研究的合治观——兼论索绪尔的文字结构思想[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2期
7 龚妮丽;;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方式[J];艺术百家;2010年02期
8 傅根清;余佳维;;儿童电视广告中音乐传播的符号学分析[J];音乐传播;2013年03期
本文编号:687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68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