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副词“大多”的多角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9 20:35
本文关键词:范围副词“大多”的多角度分析
【摘要】:本文以范围副词“大多”为研究对象,运用词汇化及三个平面理论,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历时角度出发,对范围副词“大多”的词汇化过程及动因进行探索,从共时角度出发,对范围副词“大多”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全文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总结前人研究的现状及成果,说明语料来源。 第二章为副词“大多”的词汇化历程。这一章主要从历时层面出发考察“大多”的词汇化过程,并试图解释其词汇化的动因。语义变化、句法位置、频率因素及重新分析等多种因素共同促使了“大多”词汇化的完成。 第三章为副词“大多”的句法分析。这一章主要描写“大多”的句法特征。首先考察副词“大多”的句法位置和句法分布。其次考察了副词“大多”与其他副词连用的情况及连用时的顺序。接着考察了副词“大多”与能愿动词共现的情况及共现时的顺序。最后考察了副词“大多”与“是”共现时的类型。 第四章为副词“大多”的语义分析。这一章主要描写“大多”的语义特征。总结副词“大多”的语义特征:限定义和推测义,探讨了副词“大多”的主观性。分析“大多”前指和后指,单指、双指和兼指,实指和虚指的情况,并对“大多”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第五章为副词“大多”的语用分析。这一章主要从语用层面对副词“大多”进行考察。在语体的选择上,“大多”在书面语体中使用频率较高。在句类选择上,副词“大多”主要出现在陈述句中,偶尔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不在祈使句里出现。在语用功能上,副词“大多”具有高位表述功能、修饰限定功能、传信推测功能、主观评价功能。 第六章为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概括和总结,交代得出的基本结论,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多 词汇化 句法 语义 语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 研究理论和方法10-11
- 1.3 研究现状和成果11-16
- 1.3.1 词汇化研究现状11-12
- 1.3.2 范围副词研究现状12-16
- 1.3.3 范围副词“大多”的研究现状16
- 1.4 语料来源说明16-17
- 第二章 “大多”的词汇化历程17-25
- 2.1 “大”和“多”历时考察17-18
- 2.1.1 “大”的词性和语义演变17-18
- 2.1.2 “多”的词性和语义演变18
- 2.2 “大多”词汇化的过程18-21
- 2.2.1 不成词阶段的“大多”19-20
- 2.2.2 成词阶段的“大多”20-21
- 2.3 “大多”词汇化的动因21-25
- 2.3.1 语义融合21-22
- 2.3.2 句法位置22-23
- 2.3.3 频率因素23
- 2.3.4 重新分析23-25
- 第三章 副词“大多”的句法分析25-38
- 3.1 “大多”的句法位置25-27
- 3.1.1 在体词性成分之前25
- 3.1.2 在谓词性成分之前25-27
- 3.2 “大多”的句法分布27-28
- 3.2.1 “大多”位于句中27
- 3.2.2 “大多”位于句首27-28
- 3.3 “大多”与不同词类的搭配28-38
- 3.3.1 “大多”与其他副词的连用28-34
- 3.3.2 “大多”与能愿动词的共现34-35
- 3.3.3 “大多”与“是”的共现35-38
- 第四章 副词“大多”的语义分析38-47
- 4.1 “大多”的语法意义38-40
- 4.1.1 “大多”的辞典释义38
- 4.1.2 “大多”的语义特征38-39
- 4.1.3 “大多”的主观性39-40
- 4.2 “大多”的语义指向分析40-45
- 4.2.1 语义前指和语义后指40-42
- 4.2.2 语义单指、语义双指和语义兼指42-44
- 4.2.3 语义实指和语义虚指44-45
- 4.3 “大多”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45-47
- 4.3.1 语义前指的制约因素45
- 4.3.2 语义后指的制约因素45-46
- 4.3.3 语义双指的制约因素46-47
- 第五章 副词“大多”的语用分析47-52
- 5.1 “大多”对语体和句类的选择47-49
- 5.1.1 “大多”对语体的选择47-48
- 5.1.2 “大多”对句类的选择48-49
- 5.2 “大多”的语用功能49-52
- 5.2.1 高位表述功能50
- 5.2.2 修饰限定功能50
- 5.2.3 传信推测功能50-51
- 5.2.4 主观评价功能51-52
- 第六章 结语52-54
- 6.1 基本结论52-53
- 6.2 不足之处53-54
- 参考文献54-56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杨荣祥;“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陈昌来;占云芬;;“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J];汉语学报;2009年03期
5 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6 钱兢;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连用[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7 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1994年02期
8 李运熹;;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9 张谊生;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702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0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