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现代汉语“再”“也”同现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0:25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再”“也”同现格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同现 构式


【摘要】:“再”和“也”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的两个副词,意义、用法复杂,它们不仅在意义上有一定交叉,而且经常在一个句子中同现并产生某种联系。前人和时贤对“再X也Y”构式进行过比较详尽的研究和论述,成果颇丰。但是,对其他形式的“再”“也”同现格式,缺少必要的分析。又因为“再”“也”在现代汉语中,高频同现,且意义相近,难以明确区分。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再”“也”三种同现格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其间的关联,以期深化对现代汉语“再”“也”同现格式的认识。文章共五部分。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范围及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语料来源等,并对“再”“也”同现格式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无条件转让句“再X也Y”和已经固定成词的“再也”的研究现状。第2章对现代汉语中“再”和“也”可以多种情况下在一个句子中同现的情况进行了概述。有的可以通过分析“再”和“也”的字面上的基本含义而得到相应的解读,这种情况下的“再x也Y”,因可“望文生义”,我们称为透明结构;有的则不能仅通过分析“再”“也”字面的含义得出整体的含义,我们称这种情况下的“再X也Y”为构式,也叫做让步转折句;有的“再”和“也”联系紧密,形成“再也+Y”的形式,“再也”可以说是凝结成了一个词。第3章集中针对“再X也Y”构式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对“再X也Y”构式的认知分析和对“再X也Y”构式变体的分析。“再X也Y”构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夸张性和虚拟性,语言表达时展现更多的个性色彩。“再X也Y”构式中,“再”和“也”比较灵活,可以有多种变换形式,如“也”部分产生变化的“再X还/都/究竟/Y”、“再”部分产生变化的“即使/不管/哪怕……再X也/还/都/究竟/Y”等,它们表达的意思与“再X也Y”大同小异,我们把它们称作“再X也Y”构式的变体。第4章试图找出现代汉语“再”“也”三种同现格式之间的关系。“再”修饰的词有明确的限定成分,“再”理解为重复义、继续义、添加义、然后义、程度加深义等,而“再”后面所跟是动词的光杆形式时,“再X也Y”相连便有了让步转折义,而当其中的X,主要指动词,进一步虚化以至消失后,“再”和“也”凝结,便产生了“再也”语义来源的一个分支。第5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 同现 构式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24
  • 1.1 选题缘起10-12
  •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12-13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13-14
  • 1.4 语料来源14
  • 1.5 研究综述14-23
  • 1.5.1 “再X也Y”研究现状14-22
  • 1.5.2 “再也”研究现状22-23
  • 1.6 本章小结23-24
  • 2 现代汉语“再”“也”同现格式概说24-36
  • 2.1 透明结构24-30
  • 2.1.1 “再”的语法含义24-29
  • 2.1.2 “也”的语法含义29-30
  • 2.2 无条件转让句——构式“再X也Y”30-32
  • 2.3 特殊结构——“再也Y”32-35
  • 2.3.1 “再也”一词意义的一般解读32
  • 2.3.2 “再也Y”中Y的类型及特征分析32-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3 构式“再X也Y”相关问题研究36-50
  • 3.1 构式“再X也Y”认知分析36-39
  • 3.1.1 “再X也Y”的主观性36-37
  • 3.1.2 “再X也Y”的夸张性37-38
  • 3.1.3 “再X也Y”的虚拟性38-39
  • 3.2 “再X也Y”构式的变体39-49
  • 3.2.1 与“也”相关的变体39-46
  • 3.2.2 与“再”相关的变体46-48
  • 3.2.3 “再X也Y”与诸变体的关系48-49
  • 3.3 本章小结49-50
  • 4 现代汉语“再”“也”三种同现格式之间的内在联系50-55
  • 4.1 透明结构与构式“再X也Y”50-53
  • 4.1.1 “再”修饰动词50-52
  • 4.1.2 “再”修饰形容词52-53
  • 4.2 “再也Y”与“再X也Y”的关系53-54
  • 4.3 本章小结54-55
  • 5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作者简历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宏;一部研究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力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评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川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读后[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3 王世友;现代汉语单音词的范围、性质和地位[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1期

4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陈燎宏;《现代汉语专题》中的缺憾[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潘世松;现代汉语语体年龄阶段研究刍议[J];修辞学习;2002年06期

7 JM;;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8 黄启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的“提示”及其体现的原则[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9 李绍群;近百年现代汉语修饰语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向明 ,杨然;现代汉语精粹短诗点评[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7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小王;《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促进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设 主编;现代汉语教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3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03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3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