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本文关键词: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摘要】: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等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前者,而传播学家、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的观点则代表了后者。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环境下交际者从若干身份中选择甚至新建某个特定的身份进行交际是一个语用过程,通过特定的话语方式加以建构具有目的性和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和建构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关键词】: 身份 语用身份 话语 建构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索”(NJU985JD05)资助项目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身份(identity)是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话题。身份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如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出身等,或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如职位、资格),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Stryker 1987),体现了特定社会中社会角色的划分(He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2 刘永涛;语言、社会建构和国际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11期
3 杨自俭;;译学探索之路——《翻译学——一种建构主义的视角》序[J];中国外语;2006年01期
4 陈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系统效能的关系[J];实验室科学;2008年01期
5 杨海明;重庆母语教学现状与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方治强;网络多媒体与外语教学[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段素萍;情感与外语学习:从建构主义角度的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8 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年03期
9 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年03期
10 于建红;;建构主义原则在书面纠错中的运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文娟;;现代语言建构主义及“实践性”的缺失[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欧阳燕;;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途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王莉娅;;英汉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丁素萍;;交际中的文化潜势与扬长避短的应对策略[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高一虹;;“实证性假设”与“启发性假说”——语言相对论的双重解读[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徐绍明;;军人制式称呼语浅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曾容;;语境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向朝红;余渭深;;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习得理论的研究[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宗守云;;试论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华宗德(发自德国);百年努力 任重道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李晓琳 宋晖摘;非言语交际中的体态假象[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姜国权;商务汉语教材的出版现状与对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颖;回应交际的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张峰辉;基于动态性认知的语用预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荣维东;写作课程范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张少云;话语误解动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张韧弦;会话含义中规则性推理的形式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素萍;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索情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卉;建构主义与外语教学宏观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峰;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模式的构建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4 程孟利;不同范式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康龙;结合语料库探索新型翻译教学模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6 赵冬华;对“信”的翻译标准的再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漫兰;建构主义及其在《汉字》教材中的体现[D];浙江大学;2011年
8 高春天;建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伦理观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9 任燕燕;建构主义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创造性使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汤芬芬;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视角下的性别与翻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06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0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