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给予”义双宾语的习得

发布时间:2017-08-22 05:27

  本文关键词: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给予”义双宾语的习得


  更多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 “给予”义双宾语 习得 偏误分析


【摘要】:双宾语结构(S+V+N1+N2)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管是国外语言界还是国内语言界的学者们都对双宾语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集中在句法层面,主要内容是对典型语义角色的描述或者是对结构的分类。综合来看,双宾语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种类繁多,但在英语中种类相对较少。 本文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来考察留学生习得汉语双宾语中“给予”义双宾语的过程,拟选取华中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的100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和分析他们在习得过程中的接受程度,再进一步分析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并且结合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有关双宾语的偏误语料,进行全面统计、充分描写,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展示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双宾语中“给予”义的偏误类型。然后,运用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偏误分析等相关理论综合分析偏误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双宾语句的教学建议,其中包括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课后练习设计等方面。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在诸多学者汉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对防止和纠正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效果和实践操作意义。
【关键词】:对外汉语 “给予”义双宾语 习得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3
  • 1.1 双宾语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研究内容11-12
  • 1.4 本章小结12-13
  • 第二章 现代汉语双宾语研究综述13-19
  • 2.1 现代汉语双宾语在传统语法下的研究15-16
  • 2.1.1 有关双宾语的含义15
  • 2.1.2 有关双宾动词的分类15-16
  • 2.1.3 有关双宾句式的归纳16
  • 2.2 当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下的双宾语研究16-18
  • 2.2.1 双宾语在生成语法背景下的研究16-17
  • 2.2.2 双宾语在配价语法和格语法背景下的研究17
  • 2.2.3 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研究的繁荣时期(1978年至今)17-18
  • 2.3 本章小结18-19
  • 第三章 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分析19-26
  • 3.1 英语双宾语句的分析19-20
  • 3.2 汉语双宾语句分析20-21
  • 3.2.1 “给”类动词+近宾语+远宾语20
  • 3.2.2 “给”+近宾语+动词词组20-21
  • 3.2.3 “给”+近宾语+单个动词21
  • 3.3 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分析21-25
  • 3.3.1 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句式义的差异21-23
  • 3.3.2 汉语的述宾式动词的双宾语结构23
  • 3.3.3 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共性23-24
  • 3.3.4 英汉双宾语结构的个性24-25
  • 3.4 本章小结25-26
  • 第四章 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给予义+双宾语”类结构的情况考察26-38
  • 4.1 “给予”义双宾语的使用情况调查26-28
  • 4.1.1 “给予”义双宾语的调查对象26-27
  • 4.1.2 “给予”义双宾语问卷调查设计27-28
  • 4.2 有关“给予”义双宾语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处理28-29
  • 4.3 习得“给予”义双宾语的偏误类型29-37
  • 4.3.1 基于问卷调查和北语语料库中有关双宾语的偏误情况29-33
  • 4.3.2 “给予义+双宾语”类结构习得偏误原因33-37
  • 4.4 本章小结37-38
  • 第五章 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8-47
  • 5.1 “给予”义双宾语教学策略38-42
  • 5.1.1 注重结构、语义、功能相结合的汉语语法教学40
  • 5.1.2 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相匹配的认识解释40
  • 5.1.3 注重在交际活动中进行语法教学40-41
  • 5.1.4 注重循序渐进、复式递升的语法教学41
  • 5.1.5 注重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语法偏误进行教学41-42
  • 5.1.6 注重语法教学的互动性、多样性和趣味性42
  • 5.2 教学设计42-46
  • 5.2.1 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42
  • 5.2.2 教学准备42-43
  • 5.2.3 教学方法43-45
  • 5.2.4 练习设计45-46
  • 5.3 本章小结46-47
  • 第六章 结语47-49
  • 6.1 基本结论47
  • 6.2 后期展望47-49
  • 附录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莹;;现代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2 萧红;也说中古双宾语结构的形式与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9年01期

3 孙维张;动词的“得”、“失”与双宾语[J];汉语学习;1981年02期

4 古川裕;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5 全裕慧;汉英S+V+O_1+O_2句式对比及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6 周迟明;汉语双宾语句的语法现象和历史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2期

7 顾越;;“给”与双宾语及其他[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3期

8 石毓智;汉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9 熊学亮;;英汉语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4期

10 刘超;;英语双宾语结构的认知研究[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717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7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