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
本文关键词: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
【摘要】:本文基于Halliday的情态系统并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从情态类型、取向和量值三个维度首先确立了一个汉语情态系统,然后据此对比分析了《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性格迥异的三姐妹小样、霹雳和青楚。研究表明,直率的小样多用主观情态,特别是隐性主观情态"肯定"展示自己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青楚则多用隐性客观情态"应该"表现判断的理据性,而坚强的霹雳则常用"我必须"来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情态类型 情态取向 情态量值 人物性格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一般项目(GD10CWW05)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语言类型学的形名组合研究”(12YJA740114) 暨南大学2011年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暨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功能语言学导论”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一、引言功能语言学家(Lyons1977;Palmer1979,1986,2001/2007;Halliday1985,1994/2000)认为,情态反映说话者的态度。而以往的研究关注点多集中在这种态度所体现的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和权位关系。我们认为,情态所表达的态度同时与说话者的价值观息息相关,而一个人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8年03期
2 蔡维天;;谈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源;刘潇;;语法隐喻与语用预设[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晏静;;《远大前程》情态隐喻句简写前后对比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高文艳;;科技新闻语篇的情态隐喻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8期
4 李曼曼;曾必好;;预设理论视阈下解读英汉广告语篇中的隐喻[J];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5 钱立武;;国际贸易合同情态动词量值取向分析——兼谈shall等核心情态动词在合同中的使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慧;徐辉;;英语政治演讲和法庭演讲中人际意义的情态对比[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曾骞;;再论VP前“是”的语法性质[J];汉语学习;2013年01期
8 李战子;胡圣炜;;汉英外交文献语言特点的功能语言学阐释[J];外国语文;2009年06期
9 张会平;刘永兵;;人际隐喻认知视域下的英汉否定转移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11年05期
10 张德禄;雷茜;;语法隐喻研究在中国[J];外语教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玲;庭审话语中的法官身份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梅;奥巴马和麦凯恩总统电视辩论中情态隐喻的评价功能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悦婷;汉语早期儿童句末情态系统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畅;《红楼梦》语气隐喻英译的情态意义补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万开如;《傲慢与偏见》英汉文本的情态隐喻对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维天;;谈“有人”“有的人”和“有些人”[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范文芳;;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J];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4 杨信彰;;英语的情态手段与语篇类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5 魏在江;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敏;;浅论语言造型艺术[J];理论界;2006年02期
2 张弛;;Forrest Gump话语特点的语用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3 高凤兰;关于句法结构的情态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4 李军华;李长华;;“呢”字句的情态类型与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考察[J];语言研究;2010年03期
5 匡小荣;交谈中的附和现象[J];修辞学习;2000年03期
6 李佐文;刘娲路;;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情态动词量值取向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梁晓波;笑的语用研究初探[J];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03期
8 张卫乐;口语中的机智、风趣与幽默[J];写作;2004年02期
9 邵敬敏;汉语口语失误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04期
10 戴晓雪;试论“言不由衷”现象[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曹铁根;;称呼与得体[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佘晨光;;同传中的简洁原则与同传质量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钟宇驰;;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思考——与孟华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钱耐香;;语境对话语的作用探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赵明慧;;也谈“复合动趋式+宾语”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玉民;译者的本分[N];北京日报;2003年
2 严敏;关于外国影视翻译之探讨[N];文汇报;2006年
3 龙圣明;明星也要加强中文修养[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梁婷;移民城市渐成朗诵艺术沃土[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赵世民;普通人才说普通话[N];音乐周报;2010年
7 白烨;网络聊天室会话中违反Grice合作原则的现象分析[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戴庆厦;方言和普通话应和谐共存[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洪治纲 暨南大学中文系;写作是对记忆的回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青杰;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孟艳华;事件建构与现代汉语结果宾语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张征;《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玲;会话中连贯的协调[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首杰;现代汉语“规劝类”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杨玉琢;言语交际中的预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刘影;半截话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徐晓菁;现代汉语可能情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何小静;从“主观性”看对外汉语中几组近义词的辨析[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为;句末语气词“呢”的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林轶青;从说漏嘴现象看说话者的意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占丽云;听话者话语角色的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婷;预设的顺应性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8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18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