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的主观性表达功能——兼析与“况且”的区别
本文关键词:“何况”的主观性表达功能——兼析与“况且”的区别
【摘要】:本文从语言的主观性和语用量级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连词"何况"的两个义项。"何况1"所在句是典型的反逼句式,是表达说话人"解-反预期"主观认识的词汇标记。"何况2"具有"况且"义,在语义上与其等值,但语用功能并不相同,"何况2"后只能引出说话人主观认为非次要的理由,"况且"后并没有明显倾向性,主要理由和次要理由皆可。"何况1"与"何况2"可统一为一个"何况",标示说话者主观认为处于某个可能性语用量级高端的事物。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何况” “况且” 主观性 语用量级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零、引言现代汉语中,“何况”是一个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一般位于后一分句句首,表示分句间的递进关系。以往的研究大多是从两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入手,探寻句式的命题表达功能,而对“何况”的语用研究不多。本文从主观性角度探讨“何况”的语用功能,说明“何况”是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邢福义;;略论复句与推理[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2 郭锐;;衍推和否定[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3 徐燕青;;现代汉语“况且”句的篇章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4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李艳;;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级转移规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高玲玲;张明;;语法化动因的再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韦宁杰;插入语的主观性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ie-Claude Paris;罗慎仪;;汉语普通话中的“连……也/都”[J];国外语言学;1981年03期
2 陈翼浦;蕴涵与句义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语言信息[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3期
4 郑贵友;;关联词“再说”及其篇章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4期
5 沈家煊;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02期
6 沈家煊;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3期
7 廖斯级;再谈关联词语“连…也/都…”的功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丁雪欢;“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之间的互转[J];语文研究;1998年03期
9 崔永华;“连……也/都……”句式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4期
10 洪波!300071;“连”字句续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远明;;也说“连”字句的语用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文全民;;“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1期
3 张伯江;李珍明;;“是NP”和“是(一)个NP”[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4 张宝胜;;副词“还”的主观性[J];语言科学;2003年05期
5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6 杨同用,刘惠瑶;“‘大/小’+职衔性称谓”组合情况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7 王晓农;;论中国传统译论的批评属性[J];东岳论丛;2006年05期
8 张黎;;汉语句法的主观结构和主观量度[J];汉语学习;2007年02期
9 房红梅;马玉蕾;;言据性·主观性·主观化[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10 周少青;;试论连字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东南学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宝林;崔希亮;任杰;;关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建设构想[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寅;;“体验性概念化”语义观对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修补——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意义[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东海;张绍麒;李敏;;现代汉语网络考试试点研究报告[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富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可操作性[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PSC)[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茜;汉语水平考试(HSK)有重大调整[N];光明日报;2006年
2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3 赵凤华;汉语水平考试(HSK)做重大调整[N];科技日报;2006年
4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从“沛公军霸上”说起[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4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6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8 王三东;与形容词有关的程度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冠乔;论主观性在“如果说”词义演变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彬;程度副词短语分布差异的认知解释[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26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