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常用虚词用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22:29

  本文关键词: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常用虚词用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华语 马来西亚 虚词 汉语变体 口语


【摘要】:本文选取了十个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常用的虚词,并对其句法特点、语义特点、变异产生的原因等作描写和分析。 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则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语言的概况和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为全文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第四章讨论了四个助词:“过1”、“过2”、“到”和“着”。汉语是前置词语言,我们发现“过1”字差比句比“比”字句更符合前置词语言的语序共性,而且在命题比较上,也比“比”字句更具备条件。因此,它在马式华语里十分常用。“过2”与副词“重新”和“再”的语义略有不同,它表示的是对不如意事件的修正。“到”在构成情态和程度补语方面几乎可以完全取代“得”,但在构成可能补语方面却有所局限。最后,“着”除了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还可以表示事件的持续。 第五章讨论了两个副词:“才”和“几”。我们发现“才”充作“再”用的原因是普通话分别用“才”和“再”表示已然和未然,但闽南语和粤语都只用同一个副词。至于“几”,表示“挺”的“几+A+一下”是从粤语“几+A+下”演变而来的,但由于不以粤语为母方言的群体难以适应粤语量词和数词可以不同现的语法规则,所以才会出现此种说法。再者,,“一下”本身的“不稳定”义素也十分符合“挺”的语义。 第六章讨论了语气词“啦”、“咯”、“咩”和“来的”。“啦”和“咯”是相对复杂的语气词。我们使用了Wierzbicka的“自然语义原语义”研究路径,给出两者的核心语义。另外,我们还解释了“咩”的“求证”、“反诘”和“劝阻”功能都源自于它的核心语义。最后,我们发现马式华语“来的”判断句与广式普通话的“来的”句虽然同样源于粤语,但在疑问句方面却也存在差异。 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华语 马来西亚 虚词 汉语变体 口语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马来西亚华语”的定义8
  • 1.2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距8-9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0-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14
  • 2.1 马来西亚华语的研究现状12
  • 2.2 新加坡华语的研究现状12-14
  • 第三章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语言14-18
  • 3.1 马来西亚华人语言概况14-16
  • 3.2 马来西亚华语文教育16-17
  • 3.3 本章小结17-18
  • 第四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特色助词的用法18-30
  • 4.1 过18-21
  • 4.1.1 “过1”字句的句法特点18-19
  • 4.1.2 可能式“过1”字句19
  • 4.1.3 “过1”字句相比“比”字句的优势19-21
  • 4.2 过21-22
  • 4.2.1 “过2”与“再”的区别21-22
  • 4.2.2 “过2”与“重新”的区别22
  • 4.3 到22-26
  • 4.3.1 “到”构成程度、情态补语22-25
  • 4.3.2 “到”构成可能补语25-26
  • 4.4 着26-29
  • 4.4.1 “着”表示动作的进行26-28
  • 4.4.2 “着”表示事件的持续28-29
  • 4.5 本章小结29-30
  •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特色副词的用法30-34
  • 5.1 才30-32
  • 5.1.1 “才”充“再”用的现象30
  • 5.1.2 “才”充“再”用的原因30-32
  • 5.2 几32-33
  • 5.2.1 “几”的语法功能32
  • 5.2.2 “几+A+一下”句式出现的原因32-33
  • 5.3 本章小结33-34
  • 第六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特色语气词的用法34-49
  • 6.1 啦34-40
  • 6.1.1 马式华语“啦”和普通话“啦”的使用频率比较34
  • 6.1.2 受方言影响的“啦”34-36
  • 6.1.3 受马来语影响的“啦”36-40
  • 6.2 咯40-42
  • 6.2.1 “咯”的语法功能40-41
  • 6.2.2 “咯”的核心语义41-42
  • 6.3 咩42-44
  • 6.4 来的44-47
  • 6.4.1 “来的”陈述句的语法功能44-46
  • 6.4.2 “来的”疑问句的语法功能46-47
  • 6.5 本章小结47-49
  • 第七章 结语49-50
  • 7.1 全文总结49
  • 7.2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不足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54-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和语言[J];八桂侨刊;2005年04期

3 洪丽芬;;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4 洪丽芬;;华语与马来语的词汇交流——马来西亚文化融合的表现[J];东南亚研究;2009年01期

5 陆镜光;粤语“得”字的用法[J];方言;1999年03期

6 方小燕;广州话里的动态助词“到”[J];方言;2003年04期

7 邢福义;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J];方言;2005年02期

8 严丽明;;广州话表示修正的助词“过”[J];方言;2009年02期

9 田惠刚;海外华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李盛微;;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气词分布的理性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本文编号:727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727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8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