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西南地区村落分布特征与自然宜居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7:38
【摘要】:村落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适应相互作用而作出的选择。在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驱使下,西南地区村落分布呈现特有的分布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居观念也不断更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前村民居住环境质量、结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和谐、安全的宜居环境,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进行自然宜居性评价,优化村落布局,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空间,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软件,从研究区DEM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6个地形因子,将6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地形因子与村落分布的关系;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究村落空间分布格局;构建地形起伏度、温湿指数、水文指数、地被指数模型,从地形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和地被条件评价研究区各单因子的自然宜居性,最后根据人居环境指数模型,对西南地区自然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村落分布特征上,500~1000m和1500~2000m高程地区、坡度0~5°和5~15°地区、东及偏东坡向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0~5°剖面曲率地区、0~10°平面曲率地区,为研究区村落分布的优势地形位。村落斑块数量和村落分布的有序程度随着研究区内的高程、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的升高或增加而呈现出降低的趋势。(2)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上,总体呈现出东部和中部密集,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相对稀疏的特点,村落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低山区,而山区、高原区又呈现大范围稀疏,小范围集中的特点。(3)单因子自然宜居性评价结果显示,地形起伏度最低值为-0.120,最大值为1.670,空间上低值集中在东部,高值集中在中部和西北部;温湿指数在12~76之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和南部以及东南;水文指数在0.062~0.913之间,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高原山地区和东南部云贵高原区,高值区集中在东部及南部、东南部边缘地区,东部四川盆地地区少部分低值零星点状分布;NDVI值在-0.120~0.873之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西南部,低值中心集中在西北部,中部低值零星分布;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所占面积分别为272776km~2、508896km~2、305256km~2、9138km~2、10905km~2、19870km~2。被指数值在-0.041~0.655之间,低值区集中在西北部,高值区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区,以及南部、东南部的边缘地区,整体分布现状为高低值相间分布。(4)自然宜居性空间差异明显,人居环境指数在14~62之间,空间上人居环境指数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川西高原及周边山地地区,高值区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地区、西南部及云贵高原周边区域和长江流域,中西部高低值相间分布。(5)自然宜居性分为高度宜居、比较宜居、一般宜居、临界宜居和不宜居5个等级,所占面积分别为122369.26km~2、319925.22km~2、351992.80km~2、186400.89km~2、146827.58km~2,所占研究区比例分别为10.85%、28.37%、31.22%、16.53%、13.02%,研究区以比较宜居区和一般宜居区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60%,不宜居和临界宜居区占研究区的29.55%,说明研究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域不宜居人类生产居住。(6)村落分布与自然宜居性空间匹配关系显示,在高度宜居、比较宜居、一般宜居、临界宜居和不宜居区,村落斑块数量个数分别为1676、3189、2693、1075、725,所占数量比例分别为17.91%、34.08%、28.78%、11.49%、7.75%,村落斑块面积分别为73.05km~2、137.88km~2、132.86km~2、53.39km~2、31.79km~2,所占比例分别为17.03%、32.14%、30.97%、12.45%、7.41%。研究区村落分布以比较宜居区和一般宜居区为主,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落分布在临界宜居区和不宜居区,占研究区村落斑块数量的19.24%。(7)基于地形因子与村落分布的关系,结合自然宜居性评价结果,从生态建设、生态移民、经济发展、提升自然宜居性质量四个方面对研究区村落分布提出优化建议。
【图文】:

地理位置,广西壮族自治区,常住人口,西藏自治区


2 西南地区概况 位置与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研究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北靠陕西、甘肃、青海等省份,东临湖南、,西倚西藏自治区,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涵盖三省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地理坐标在东经 97°31′~110°1 21°08′~34°19′之间,截止 2017 年底,常住人口 19796.21 万人, 113.86 万平方千米,共辖 484 个市(区)县。

人口,性别比,自然增长率,常住人口


0~14 岁人口占比为 22.4%,,15~64 岁人口占比为 67.2%,65 岁以上人口占比为 10.4%,大于 7%,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自然增长率为 7.10‰,较 2016 年的 6.5‰增长了 1.5%,出生率为 13.98‰,较 2016 年的 13.43‰增长了 0.55‰,2017 年出生人口为 50.05 万人,较 2016 年的 47.40 万人增加了 2.65 万人,性别比(女=100)为 106.45。重庆市城镇化率为 64.08%,较 2016 年的 62.6%增长 0.73‰,增长缓慢,在西南地区中城镇化率最高,2017 年出生人口为 34.3 万人,较 2016 年的 38.3 万人减少 4 万人,是西南地区中唯一出生人数下降的地区,二孩数量减少,常住人口为 3075.16 万人,较 2016 年的 3048.16 增长 27 万,性别比(女=100)为 101.74。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7.3%,老龄化问题异常突出。四川省城镇化率为50.79%,较 2016 年的 49.21%增长 1.58%,常住人口为 8302 万人,较 2016 年的 8262 万人增长了 4.8‰,出生人口为 102.13 万人,较 2016 年的 95.47 万人,增长了 6.98%,自然增长率为 4.23‰,较 2016 年的 3.49‰增长了 0.74‰,人口出生率为 11.26‰,较 2016 年的 10.48‰,增长了 7.44%,城镇人口 4217 万人,较 2016 年的 4065.7万人增长了3.72%,农村人口为4085万人,较2016年的4196.3万人增长了2.65%。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晟崇;杨小军;;2017年度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J];经营与管理;2019年03期

2 马煜菁;;村落仪式中的公共性建构——以陕西省青羊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07期

3 李志玲;;传统村落保护性发展的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年12期

4 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2018年04期

5 时少华;梁佳蕊;;传统村落与旅游:乡愁挽留与活化利用[J];长白学刊;2018年04期

6 杨颖;李明;;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反思[J];南方农业;2018年17期

7 陈晓华;鲍香玉;;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现状及思考——基于黟县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年03期

8 陈忠猛;戴红霞;;试论影视作品中江西村落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年09期

9 陈华文;;文化重启: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的灵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

10 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雪飞;;基于内外协同的传统村落可持续保护发展探讨[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许少辉;周雪林;虞吉;董丽萍;;乡村振兴战略下中原山区传统村落调查报告——以韩山村、吴垭村、土地岭村田野调查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2018年

4 邓宏;梁钰;;乡村旅游视角下的巴渝村落风貌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城口县亢谷兴田村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论文集[C];2017年

5 冯德懿;孙忠伟;;基于文化生态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6 盛嘉;张乐益;张志敏;;“精明收缩”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空间再造——以宁波奉化栖霞坑村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7 马金剑;吕学昌;高宜生;;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以蒙阴县岱崮镇岱崮村的保护发展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8年

8 罗求生;曾文静;李和平;;血缘型传统村落的关联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宁波新张俞村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C];2018年

9 陈玉平;;布依族文化的属性及发展境遇[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 王斯敏 成亚倩 通讯员 焦德武;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乡土文化之根[N];光明日报;2019年

2 王璇 曾洁;留住乡愁记忆 重塑乡村魅力[N];中国建设报;2017年

3 罗士l

本文编号:2656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56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