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改造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11:45
【摘要】:成都洛带片区在城市“东进”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受到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洛带片区的乡村呈现鲜明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乡村面临综合整治改造的困难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生活型街道作为乡村人民最主要的生活生产空间,是反映基层生活的重要场所,分析并研究乡村生活型街道的改造与设计,能够避免乡村街道照搬城市街道建设模式,从而提出适宜乡村生活型街道的设计思路,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文章以成都洛带片区的乡村生活型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对环境心理学、有机更新理论、建筑类型学等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对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的交通、场所性、街道空间以及街道界面展开研究。运用调查分析法、数据图表法、类比分析法,结合对研究区现状环境的实地调研成果,分析街道使用者的情况及行为。发现目前研究区存在集市型、街坊型、住宅型等类型的生活型街道;使用者对街道有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观赏性四个层次需求;街道现存交通管理失序、空间活力不均衡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街道交往场所预留较少、街道空间组织较单调等,并且影响街道设计的因素主要为城市规划的调控、街道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等。基于研究成果,通过对整体改造思路的总结,并且结合相关案例的指导和借鉴,从街道交通功能畅行、街道场所性提升、街道空间丰富多变、街道界面层次完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交叉口稳静化、结合乡土产居模式、优化空间节奏、精细化低层空间设计等适应洛带片区乡村生活型街道的具体改造策略。在此基础上,选取研究区中的典型乡村——土门村进行具体的方案改造应用,得到相关改造设计方法与结论。通过文章的研究分析,可以为乡村生活型街道提供可借鉴的改造策略,在街道交通、场所性、空间及界面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提升乡村生活型街道空间的适用性,凸显街道的地方特色。同时更好地丰富乡村居民在街道中的公共空间生活,并且对洛带片区的地域研究提供理论补充。
【图文】:
图 1-3 研究对象范围图(底图来源:Google earth)3 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街道的研究从街道本身的设计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官感受都面的分析,由于城市、城镇以及乡村的形成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国定义与现有形态区分较大,对乡村的整治及更新大多不是一条街道为单,对其理论的研究多并入乡村设计或城市街道改造的研究方法。本部分国家与亚洲国家选取较为典型的文献进行阐述。(1)从社会角度街道是社会中产生行为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之一,街道空间可促进社会。在街道人文情怀逐渐消失的社会背景下,以社会生活作为起点,提出生活,重视街道监视从而提高街道安全的观点,在批判大规模改建后提
也可包含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其他环境。,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研、城市规划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环境心理学所国学者曾多次给环境心理学定义,他们之间的区别主方面的重视偏差,但其主旨是围绕人与环境之间的相。(1978)在心理学年鉴中发表的《环境心理学》一文”,文章提出两个维度,,交互作用的认知与行为形式。两两个维度的分类进行匹配,则得到人与环境交互认知与作用)、评论模型(认知与反作用)、操控模型(行为与反作用)。这四个模型分别从个体与环境之间释模型(人对环境的认知,重点为人的认知与知觉)、断,重点在于环境本身的条件)、操控模型(人的活注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反应模型(环境对人产情况)(图 2-1)。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图文】:
图 1-3 研究对象范围图(底图来源:Google earth)3 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街道的研究从街道本身的设计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官感受都面的分析,由于城市、城镇以及乡村的形成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国定义与现有形态区分较大,对乡村的整治及更新大多不是一条街道为单,对其理论的研究多并入乡村设计或城市街道改造的研究方法。本部分国家与亚洲国家选取较为典型的文献进行阐述。(1)从社会角度街道是社会中产生行为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之一,街道空间可促进社会。在街道人文情怀逐渐消失的社会背景下,以社会生活作为起点,提出生活,重视街道监视从而提高街道安全的观点,在批判大规模改建后提
也可包含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其他环境。,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时期,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研、城市规划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由于环境心理学所国学者曾多次给环境心理学定义,他们之间的区别主方面的重视偏差,但其主旨是围绕人与环境之间的相。(1978)在心理学年鉴中发表的《环境心理学》一文”,文章提出两个维度,,交互作用的认知与行为形式。两两个维度的分类进行匹配,则得到人与环境交互认知与作用)、评论模型(认知与反作用)、操控模型(行为与反作用)。这四个模型分别从个体与环境之间释模型(人对环境的认知,重点为人的认知与知觉)、断,重点在于环境本身的条件)、操控模型(人的活注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反应模型(环境对人产情况)(图 2-1)。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永;;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花卉;2016年20期
2 华月红;;让作业凸显高效——初中数学多元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7年02期
3 钱伟;;高中数学作业的多元设计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年10期
4 梁成艾;朱德全;金盛;;“生活型”教师生成之哲理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4期
5 高东林;;论共同生活型同居一方死亡后财产的处理[J];消费导刊;2008年17期
6 王宏英;;论生活型德育的模式和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02期
7 ;21世纪我国城市功能转向生活型[J];兵团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8 ;21世纪我国城市功能转向生活型[J];内蒙古宣传;2000年05期
9 王梅峒;;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87年02期
10 梁士楚;广西桂林水生高等植物的概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运;陈昌笃;;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及一般特点[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陈雅君;车代弟;龚束芳;冯淑华;;黑龙江省野生药用花草资源[A];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3 _5}璢
本文编号:2668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6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