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三林村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9 05:46
【摘要】:河流是德清东部乡村的景观主体,水乡村落与河流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河流景观的良性循环发展关乎到德清东部地区村庄的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也对乡村河流景观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乡村河流景观入手,期望通过河流景观规划建设,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展现水乡地域文化特色、确保水乡村庄的持续发展。首先,以全域旅游和河流景观的概念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讨论全域旅游发展对乡村河流景观提出的新要求。并归纳了全域旅游背景下河流景观的相关理论。其次,从村庄特性及河流景观的整体风貌入手,对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其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提出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河流景观的建设方法对策。最后,以理论及调查研究为指导,以三林村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基于三林村河流景观现状和所处旅游环境,从规划与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实践探究。河流景观规划是以构建区域旅游衔接和服务三林村旅游区为目的,对三林村河流景观进行结构功能划分和水陆交通游线构建。河流景观设计是以发挥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功能为目的,进行的详细设计,包括了生态强化设计、文化保护设计、游憩空间设计和临河建筑改造设计。论文主要的成果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德清东部乡村河流景观可分为:历史古镇型河流景观、自然村落型河流景观和现代集村型河流景观三种类型,并对其景观构成、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2.对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河流景观规划建设提出相应对策。在发挥旅游功能方面:提出将河流作为区域旅游交通及整体风貌的载体,进行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的河流景观网络体系,以衔接区域内各旅游节点,同时景观设计以游人需求为导向,设计满足游人需求的亲水活动空间。在发挥生态功能方面:从确保河流水质、河流水系连通性、河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在发挥文化功能方面:一方面针对景观中现有的古桥、古埠、古建等文化资源,建立资源档案实行就地保护,并设立桥碑和进行适当修缮,另一方面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文化,以展示地方文化。
【图文】:
水孕育着人类的文明,,水乡聚落的起源、发展、转变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围绕着对水的开发和利用。河流是水乡的景观主体,不仅承载着农业灌溉、提供饮水、交通运输等实用功能,同时亦是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载体和民俗信仰的精神寄托。据考古发现,太湖流域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在这里开浚河沟,利用陆地和淡水进行生活和种植。随着人类活动日益深入,原沼泽地貌的太湖流域逐渐演化为以纵横交织的河流和圩田为主体,聚落建筑分布其中的塘浦圩田地貌,在这个时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托着河流而进行。在唐宋时期随着太湖流域人口增多,塘浦圩田系统逐渐向细碎的泾浜化演变。自此,建造房屋和开辟河浜成为村庄聚落形成的两个并列行为,在建宅与开辟河浜同时进行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村庄聚落向太湖平原的各个方向铺展开来,形成了村庄聚落与河流紧密依存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吴俊范教授在《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一书中将江南水乡这种村庄与河流高度紧密依存关系的基本形态称之为“浜村相依”即聚落与河浜互融互动,有村必有浜,有浜必有村。河流作为地区人群生存空间主体,也直接关系到聚落的发生、人群的精神诉求、乃至地方乡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2]。
以及其构成的整体景象。19 世纪,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将景观地理综合体”代名词引入地理学[8]。此后德国植物学家 Troll 将景观的概学,形成了景观生态学,Troll 提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一个区域整体”[9]。美国学者 Froman 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10]。3)河流景观流是指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的曲线型凹地做经常性或者,这种流动的水体与容纳水体的曲线型凹地称为河流。河流也常称为江等。不同的学科背景下,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产生认知,导致对河流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河流景观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景观规划设下,2002 年由日本土木学会撰写的《滨水景观设计》一书中,对河流景行了详实的描述。河流景观被概括为河道本身及水流、河岸带、沿河洪观、人类活动和在河流视域范围内所能被看见的一切自然或者非自然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8
本文编号:2670434
【图文】:
水孕育着人类的文明,,水乡聚落的起源、发展、转变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围绕着对水的开发和利用。河流是水乡的景观主体,不仅承载着农业灌溉、提供饮水、交通运输等实用功能,同时亦是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载体和民俗信仰的精神寄托。据考古发现,太湖流域早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在这里开浚河沟,利用陆地和淡水进行生活和种植。随着人类活动日益深入,原沼泽地貌的太湖流域逐渐演化为以纵横交织的河流和圩田为主体,聚落建筑分布其中的塘浦圩田地貌,在这个时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依托着河流而进行。在唐宋时期随着太湖流域人口增多,塘浦圩田系统逐渐向细碎的泾浜化演变。自此,建造房屋和开辟河浜成为村庄聚落形成的两个并列行为,在建宅与开辟河浜同时进行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村庄聚落向太湖平原的各个方向铺展开来,形成了村庄聚落与河流紧密依存的关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吴俊范教授在《水乡聚落:太湖以东家园生态史研究》一书中将江南水乡这种村庄与河流高度紧密依存关系的基本形态称之为“浜村相依”即聚落与河浜互融互动,有村必有浜,有浜必有村。河流作为地区人群生存空间主体,也直接关系到聚落的发生、人群的精神诉求、乃至地方乡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2]。
以及其构成的整体景象。19 世纪,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将景观地理综合体”代名词引入地理学[8]。此后德国植物学家 Troll 将景观的概学,形成了景观生态学,Troll 提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一个区域整体”[9]。美国学者 Froman 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10]。3)河流景观流是指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陆地表面的曲线型凹地做经常性或者,这种流动的水体与容纳水体的曲线型凹地称为河流。河流也常称为江等。不同的学科背景下,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产生认知,导致对河流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河流景观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景观规划设下,2002 年由日本土木学会撰写的《滨水景观设计》一书中,对河流景行了详实的描述。河流景观被概括为河道本身及水流、河岸带、沿河洪观、人类活动和在河流视域范围内所能被看见的一切自然或者非自然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云峰;胡耀华;;美丽乡村与农村水环境治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06期
2 王君;明亮;付军;;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贵鑫;明亮;付军;程永婷;;不同功能区域乡村河道岸线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涵子;严志刚;;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5 龙花楼;胡智超;邹健;;英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及启示[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6 戴梅;;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年02期
7 姜丽;;法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14期
8 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年02期
9 蔡建国;舒美英;马进;卢伟民;范义荣;;浙江省平原河道植物调查和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赵聚国;叶碎高;岳春雷;陈友吾;;浙江省平原地区河道植物种类调查与筛选[J];浙江水利科技;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670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7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