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祁门县阊江河流景观提升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5:56
【摘要】:河流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运输廊道,对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和构建区域生态格局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为河流景观提升提供更加科学和便捷的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河流景观提升策略。首先,文章理清了河流景观的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河流景观发展脉络,明晰了我国河流景观提升策略日益趋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态势,提出了河流景观从局部节点提升到整体统筹规划的发展趋势以及生态安全评价对河流景观提升的意义,运用多学科理论评价生态环境安全与否,有助于提高人们维持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效率,为河流景观提升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和图形依据,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河流景观提升举措。其次,以安徽省祁门县阊江为研究对象,从高程、气象、土壤以及生物等方面分析了阊江自然资源价值;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现代人工景观等方面分析了阊江景观资源价值;从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以及旅游污染等方面分析了现状主要污染源。总结了阊江现状的自然景观丰富和文化多元的优势,提出阊江目前存在滨水景观质量不高,河流污染隐患较大的不足。第三,采用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进一步分析阊江流域生态安全性。运用模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评价阊江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根据对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功能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了阊江流域整体自然景观构成稳定,生态系统稳定,局部地区受到地质灾害和人为干扰影响较大。第四,依据阊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结果,明确了阊江河流景观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提出分区保护、分类提升策略,分区保护策略分别对水源涵养保护区提出灾害预防和营造水源涵养林策略;对河流水生态保护区提出污染防治和鱼类保护策略;对农林生态保护区提出农业污染防治、灾害预防和发展农业旅游策略;对城镇生态区提出严格控制污染物和增加生态建设策略。最后,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结合分区保护策略将生态安全性高、生态功能多样、景观资源丰富的大洪水和大北水作为阊江景观提升重点,并提出分类提升策略,阊江两岸为田园需结合产业特色提升茶园景观和农田景观;阊江两岸为山林结合地势设置观景平台,营造山林节点,局部山体破损处进行山体修复;阊江两岸为城镇结合城镇和河流关系,打造湿地公园,修复生态驳岸;阊江两岸为乡村景观结合乡村现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乡村节点。
【图文】:

指数,实践案例,祁门县,水源涵养功能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1.3.3 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拓展。1.3.4 实地调研对阊江河流进行实地调研,以《安徽省祁门县空间规划(2017-2030)》实际项目为契机,,向有关部门问询相关资料,为论文案例提供充分的实证依据。1.3.5 模型分析法阊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中需要通过计算水源涵养功能指数、水土保持功能指数、生物多样性维护指数等相关指标的数学模型,结合 GIS 软件分析评价生态环境功

河流景观,园林,案例,来源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其文献综述20 世纪 90 年代 河流景观规划的趋势通过发掘河流自然景观风貌较好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优势来发展旅游。对于曾经遭受工业污染的河流,用生态修复结合历史遗迹保护的手法设计滨水空间,例如德国鲁尔区的爱莫谢尔河流域规划,将场地内遗留的巨大烟囱、锅炉房等工业遗迹设计为滨水空间中公共开发空间的构成要素[11]。21 世纪 韩国首尔 ChonGae 运河工程项目,在城市中心区结合 ChonGae 河打造绿色长廊,根据河流水位线变化设计造型独特的倾斜驳岸,水位线低时可做游步道,增加市民亲水机会。(图 2-2)。美国歌德鲁普河公园是将城市中心段河流进行改造,将公园分为两层,上层为滨河游步道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下层为泄洪通道(图 2-2)。来源:根据文献资料整理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84.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平平;;我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环境与发展;2018年03期

2 蔡懿苒;;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林业科技;2018年05期

3 于海洋;张飞;王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近20年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4 李德胜;王占岐;侯现慧;蓝希;;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4期

5 张文健;;城镇化进程中生态安全评价与监控研究[J];科技视界;2014年21期

6 鲍文沁;徐正春;刘萍;;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7 郭云;;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城市地理;2017年16期

8 于成学;;基于“3S”技术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9 丑迎;;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10期

10 黄宝强;刘青;胡振鹏;钟菊芳;;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伟;舒俭民;;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刘吉平;李闯;王海霞;;吉林省西部近30年农业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树德;孙静;;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青岛市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姚喜军;;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5 付晓;周爱华;陈媛媛;;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控对策研究[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6 邹长新;缪启龙;;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徐晨曦;张红霞;;山区县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祁福利;张峰龙;张健;王立勇;;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与土地生态安全关系的探讨[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3中国地质学会农业地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2013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9 蒙吉军;赵春红;;基于土地利用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王枫云;美国村庄生态安全评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

2 ;建立和实行生态安全评价制度[N];山西政协报;2008年

3 记者 张骁骏;《庆阳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功能区划研究》项目报告通过鉴定[N];陇东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光辉;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调控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王清;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李晶;3S支持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与生态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凡;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环境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5 劳燕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张艳;干旱区地下水文生态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李军;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及其生态安全[D];西北大学;2014年

8 邵怀勇;攀西矿业开发集中区生态环境遥感信息提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利;曹妃甸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土地利用格局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娜;基于生态安全评价的祁门县阊江河流景观提升策略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2 绳志忠;基于GIS格网的恩施市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评价[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3 郭小红;生态安全评价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限定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4 郭云;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李林叶;上海市青浦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居生态安全评价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梁珍玮;长春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7 王林青;山东滨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8 黄美菱;基于RS、GIS的都江堰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熵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9 李泽阳;基于景观分析的金州区生态安全评价与格局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10 吴瑞艳;内蒙古中西部能源开发典型区—东胜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0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680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