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符号学理论视域下建筑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3 12:50
【摘要】:本文将建筑以语言的方式与文学语言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语言是人类文化的承载者,任何艺术,都是一种广义上的语言,而文学语言,也就是人类的狭义上的文字语言,却是最具备理性和思辨的严密的语言,也是唯一可以对自身进行分析的语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人类最远离感官,最抽象的信息接受与处理工具和载体,承载了人类几乎所有的思想和精神。建筑,消耗了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能源,容纳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成为经济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建筑也是最大的人工物,也就是最大的物质文化形态,建筑群所构成的城市,更是将这种尺度扩大到空前的尺度。人类一生中多半的时间,在建筑之内度过。这种最巨型的物质的文化和艺术以及财富存在,以及对于人类的意义,包括它的发展走向,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本论文主要将建筑艺术递归到语言之中,将语言还原成符号学和语法,在符号学层面,梳理了符号学的修辞原理,我们可以把修辞分为结构性修辞和意义性修辞两大类。第一种是结构性修辞,主要包括:重复,排比,字数行数控制与调整,甚至平仄与韵脚处理。第二种是意义性修辞,主要包括:明喻,隐喻,象征,指代,通感,黏合(通过并置进行关联或对比),反向叙事(反语)。同时,意义性修辞还包括在所指能指转换时所完成的:虚与实的转换,抽象与具象的转换,人格化或者去人格化,物化,词性变化。所谓意义性修辞,几乎都可以用符号学中所指与能指的转换解释。由符号学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在符号学层面构建最基础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具有广义性,对于建筑和很多艺术门类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分析了符号对于感官的依赖,论述了感官作为符号的根本基础,同时,将感官中的时间和空间感剥离出来,指出语言构建的坐标问题,并提出时间轴线的串列语言和空间域并置语言两大语言体系。这两大体系,在一般的感官中主要和视觉听觉两大人类主要感官的感知方式有关。基于感官的语言有局限性,它们之间也有互通性,语言中的一部分可翻译,部分可嫁接。尤其是建筑和文学,它们一个是时间语言,一个是空间语言,本文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嫁接翻译和重构的现象和其必然性以及原理,也分析了这种混合表达的艺术效果,并将这种原理和符号学的修辞一起推广到各种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之前的两个问题的同时,依赖感官基础,本论文也论述了各种艺术语言的本体语言,也就是其他语言不可翻译不可替代的核心部分。论述了建筑的本体语言是空间和形态,并梳理了空间与形态的关系,为形态和空间在几何意义上寻找了相同基础和特征,并定义建筑空间为虚形态。同时论述了文字语言的本体是观念。本论文揭示了建筑向时间轴线扩展语言和叙述的原理和可能性,也论述了建筑走向观念化表达甚至戏剧性诗性的可能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建筑借助文字语言的嫁接翻译转述戏剧性重构等艺术语言方法和原理,以及论述了作为观念天然载体和思维语言本体的文学语言,实际上是所有艺术语言的内在隐含语言,同时论述了音乐语言的数学模型与建筑语言的轴线符号序列的数理模型的相通性,数理基础的相同性,从而论证了音乐性也是各种艺术语言的内含的隐性语言,并提出内语言的概念。从文化和美学角度看,形态和空间似乎是建筑美学的主要领域,但是建筑作为综合的艺术,可以混合多种语言和其本体语言,并且可以利用并创建外环境以及情境,建筑具有潜在的广泛的诗性表达可能和空间。本文想要强调的一个观念是,对于建筑的所有者和使用者而言,它具有功能和语言的双重属性。而对于他者,也就是说,建筑对于非使用者而言,仅仅是语言。我们完全可以从统计学上发现,我们一生所看到的,被看到的建筑,多到难以计数,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部经过和审视。随着交通和城市化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加强。建筑的所有者使用者使用建筑的功能和语言两种属性,并话语。而绝大多数人,仅仅是从语言层面关注这些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物,甚至是被这些建筑语言所强制性话语。语言在细分的层面上或者隐含着阶级性。政治,种族,性别差异,阶级的属性,都在语言中有其存在的子集,并且进行着公开的或者隐蔽的声张和言说。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历来也承担着这种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述卓,王斌;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刘方;;独乐精神与诗意栖居——司马光的城市文学书写与洛阳城市意象的双向建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3 张柠;;城市与文学的恩怨[J];南方文坛;2008年01期

4 俞坚;;中国城市的文化复兴——《建筑与文化》杂志“城市文化建设”栏目开篇语[J];建筑与文化;2007年08期

5 刘宁;李继凯;;文化名人与西安城市文化发展初探——以当代三位西安作家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9年06期

6 李晓东;;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J];世界建筑;2008年04期

7 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年03期

8 陈思和;城市文化与文学功能[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龚清宇;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个性的存在形式与中国城市规划的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1期

10 张卫中;“他者”视野中的城市:作家的经历与城市意识[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739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39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