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苏州古村落的空间传承与当代重构

发布时间:2020-07-03 18:31
【摘要】:本文以太湖流域的苏州古村落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查阅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研究的方法,从空间生活的角度,探讨古村落的传统生活与空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契合程度。苏州古村落作为江南传统美好生活的主要发源地,将审美意识体现在了建筑、空间、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上。传统空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空间特色可以反映居民们的审美价值和实践过程,传统空间中有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保护传统空间即保护了人们的“乡愁”。本文从苏州古村落的生活空间体验、传统空间的审美观念切入,以解析传统空间构成与形态传承与演变,来领会传统空间的审美意义;强调保护传统空间也即保护人们的美好生活为逻辑主线,对苏州古村落这一完整的社会单元进行空间评价,来探讨如何在当今时代来保护和体现传统空间的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空间之所以美,重点是尊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传承了完整的文化空间、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基于这一观点,论文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当今社会下的古村落该如何回归这种美;(2)如何将传统生活美拓至于现代的村落生活中。笔者认为除了要保护个体实物例证外,更应注重延续历史文脉的空间意象、增加传统生活中的交往空间。除了保护建筑这些物质存在,更应注重保护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空间。基于此观点,本文在最后两章论述了传统空间的传承意义并探讨了传统空间的保护与重构的方法,认为对传统空间的保护或重构都应将传统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尊重人们在空间中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来决定空间本身是否具有现实价值。要保护人们在传统空间中进行审美实践的权利;尊重传统空间中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的情感需求;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修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为古村落的保护发展,特别是传统生活和空间保护及优化提供一点意见及建议,进而能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有所裨益。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78
【图文】:

分布图,哈尔滨,旅游图,地图出版社


图 0- 1 苏州古村落分布图(来源:苏州交通旅游图[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9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民居是与官式做法的宫殿、府邸完全不同的民间居住类居往往采用更便宜和经济的材料,用相对简单和朴素的结构建造的房屋,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求。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并且带有浓厚的地域风土特征和人文内涵,因多样、风格迥异”1。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是指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意识习惯规范,体现的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也是人们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民俗具有以下民族性、地方性、历史性、传承性和变异性”2。场所精神: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个概念,是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兹(Crberg-Schulz)在1979年提出,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里,诺伯格-舒于 “场所精神(GENIUS LOCI)”这么一个说法,提出在古罗马时代已经出现。诺伯格-舒尔论是以建筑现象学,尤其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为基础的3,他认为建筑应该回到“场他关于场所的观点中,场所是一个整体,是由各种事物组合的整体,不是抽象的地点,各种组合构成了“环境的特征”,质量上的整体环境就是“场所”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

天主教堂,古村,徐家汇,院落空间


图 1- 1 徐家汇天主教堂空间与陆巷古村院落空间对比美体验是在直觉基础上的审美活动的高峰阶段。在审美直觉阶段,心理活动还处在被;在审美体验阶段,想象力和联想力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是主动审美的状态;审美体富的情感,把外在的作品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审美愉悦。譬如古村落的居民,生小巷中,古老的墙门间、深深的备弄、素雅的漏窗、蟹眼天井、客堂间、灶屋间、河甚至那些古旧的石古墩、木格窗、木栅板等这些构筑和文化记忆,全部体会过,那么的回忆,想要寻觅、回味、窥探。审美体验其实就是在审美过程中,主体情感的认知发展过程,审美体验越丰富,越深刻,想象和联想就越积极的推动着审美情感的发展主体能够对审美客体的理解更加深入,审美主体就会产生共情,激发审美情感的升华果说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是关注空间的艺术语言与形象,那么审美升华期间是空间的内在艺术意蕴,是审美主体理解、思索、领悟这种意蕴的阶段,理解则表现哲理的顿悟。村落的传统空间,在审美的升华阶段,从情感上都给人们的感受是江南诗性文化,传的中国古典山水审美情节。正是这种江南诗性文化,赋予了传统空间丰富的内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婷;;古村落的日常生活审美[J];剧影月报;2015年05期

2 张勃;;传统村落保护必须重视村民参与[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年09期

3 李军红;;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思想战线;2015年05期

4 牟婷;;中国传统古村落空间形式的生活审美评价[J];艺术百家;2015年04期

5 叶玉梅;吴小刚;;基于“美丽中国”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福建东山县石埔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6 曾繁仁;;美学走向生活:“有机生成论”城市美学[J];文艺争鸣;2010年21期

7 徐成华;;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年07期

8 牟婷;;历史文脉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影响[J];剧影月报;2008年05期

9 藤川昌树;旷薇;;当前日本的历史城市保护——以茨城县樱川市真壁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2期

10 尹占群;钱兆悦;;苏州建筑遗产评估体系课题研究[J];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单霁翔;;发展生态(社区)博物馆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骏;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2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刘炜;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柏杨;苏州市东西山传统村落空间模式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2 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0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740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9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