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8:13
   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同自然环境、历史变动、社会发展等因素相伴而生,经历数千年的积累沉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武陵山片区作为湖南、湖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交界之地,境内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众多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凌纯生、芮逸夫两位学者完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现代武陵山片区的民族研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民族研究繁荣的今天,白晋湘、田祖国、万义、龙佩林、刘少英、向江等学者以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为视角,围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项目传承与保护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为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案列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生,离开了地理环境这一基本的要素,就无从谈起这一文化及其特征。日本学者野口保市郎在《人文地理学概论》中说:“山居生活缺乏相互切磋的机会,故所谓山民与平原居民迥然不同。山民有特殊之风俗、习惯、气质、语言,缺乏进取精神,富于保守习性。山地应具有此种封锁特性,故在平原与他民族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往往逃亡山间,以避世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必定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同地区体育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极大影响。结合当下研究现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浅显的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以文化地理学理论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将丰富区域民族文化研究的范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田野调查、专家访谈、口述史研究法,结合文化地理学中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等理论依据,从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基础、发展途径、呈现格局、形态体现、系统构成等视角探究区域地理环境复杂性、文化特征多样性、民族分布广泛性等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以期从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性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读民族体育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文化要素,揭示其潜在的社会功能与象征寓意,提出传承、保护、发展的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文化地理学的五个核心要素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第一,在文化源地领域。地理环境是文化起源的重要因素,从文化起源的角度来看,武陵山不具有产生核心文化的要素,无论是民族主体世居在武陵山片区的土家族、苗族还是处于主体民族世居区边缘的仡佬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多民族杂居的背景下,武陵山片区的文化产生与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在苦难的民族记忆中战争的影响、神灵的信仰、先祖的崇拜,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多民族的相互融合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在文化扩散领域。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两个核心的主体内容。武陵山片区各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成除受地理环境影响外,民族信仰、民族迁徙等因素都是影响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生活在同一地域但因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也有因迁徙因素影响,在外来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第三,在文化区的研究领域。武陵山片区历史上被认定为“蛮荒”之地,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形态,以民族构成、项目特征、民间信仰等视角规划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呈现的格局具有区域民族文化研究的代表性。第四,在文化景观研究领域。景观分类只是了解体育项目的基本形式,为了更好的归纳武陵山片区各民族体育文化景观的类别,根据民族传统体育不同形式分为节日体育文化景观、村寨体育文化景观、体育旅游文化景观。体育景观的符号特征与景观阅读形式体现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性。第五,在文化生态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系统是基本的框架,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与人地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需求性的生态特征。2.近年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在各层面采取了一定举措,但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因素表现为文化扩散中的矛盾冲突,文化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缺陷,文化生态领域中主观因素的限制等几个方面。文化扩散中的矛盾冲突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发展方向的迷失是主要的表现形式。而社会的快速发展,面临传承人缺失,老年化严重,经济条件不均衡等问题。其中意识观念淡薄成为影响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关键因素。3.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模式的构建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文化扩散的形式方法能够创造性的拓展空间,如政治的宏观调控,方法形式的创造,制度规划的精确定位,新媒体传播空间的拓展等。从旅游、节日活动、学校教学、大众健身的视角来塑造体育文化景观,能够形成“静”的民族品牌,而地域文化名片的塑造和传承平台的建立更是对保护模式的创造与升华。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体系中呈现出一村(寨)一特色,一山一风俗的特点。将传统体育作为地域文化名片塑造,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文化形象,促进地方知名度提升,更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普遍性、独特性、民族性打造体育文化名片,建立传承基地,形成立体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框架。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812.7
【部分图文】:

地理位置,苗族,武陵山区,酉水


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2.1。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武陵山片区可划成三大片区:北部区:酉水与清江之间,自古以来是土家族繁衍生息之地,苗族也散之间。其中,约鹤峰县的中营与石门县的壹坪山构成两大水系的自然分了南部多河流、河谷、盆地、低丘等优越的地貌,北部以高山地貌为主貌与自然条件差异明显①。中部区:辰水与酉水成为了天然的地理分界线,两界限间形成了苗族聚内以台地与溪河沿岸的丘陵两种地形为主,台地上多盆地,水源充足,在此区域生活的苗族称之为 生苗 ;以 苗疆边墙 为界的东南溪河沿岸坦,梯田密布,古为 苗蛮 聚集地,也称之为 熟苗 区②。南部区:辰水与武陵山区的南部边缘地带,是生活在武陵山区域的侗族活区域,其中杂居部分苗族。这一地域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谷形成展稻作农业的理想场所,内部分为南北两大侗语方言区。

行政区域,自治县,苗族自治县,土家族


张家界市:慈利县、桑植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邵阳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安化县。娄底市: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恩施市、利川市和巴东县、来凤县、成丰县、建始市: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碧江区、万山区。遵义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凤冈县、湄潭县、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①。末,片区总人口 3645 万,城镇人口 853 万,乡村人口 族、侗族等 9 个世居少数民族②。武陵山是褶皱山,长 1000 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的凤凰山,海拔 2570 米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铜仁地区,梵净山。武陵山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

祭坛,仪式,苗族


硕士学位论文相关。 接龙 仪式中(图 3.2)的舞蹈元素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其动作步伐还是其运动的基本形式,都象征着苗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如以圆形步伐为基础的接龙舞步伐,中间穿插着小碎步、跑跳步、交叉步等舞步形式,似进非进,似退非退,形式表达中,象征着苗族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环境中艰难生存,反映了苗族人民在被迫不断迁徙过程中所带来的苦难民族史。以研究社会记忆而著称的康纳顿先生认为: 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有关过去的形象和有关过去的回忆性知识,是在(或多或少是仪式的)操演中传送和保持的①。 接龙 仪式中的舞蹈传承,是对苗族历史的不断镌刻,让我们从舞蹈的动作表达中看到了苗族的先祖在迁徙过程中跋山涉水,居无定所的艰难生活,仪式同时也唤起了对这一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俊希;朱竑;;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J];地理研究;2015年03期

2 娄方平;;瑶族体育舞蹈长鼓舞的起源、传承与社会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1期

3 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年11期

4 冷志明;唐珊;;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J];地理学报;2014年06期

5 刘英;;现代化进程与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地理学阐释[J];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6 陈麦池;;基于文化创意的武术文化景观品牌化战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花家涛;戴国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景观研究——以彝族摔跤“格”为个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8 刘之杨;孙志国;钟儒刚;;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J];浙江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9 汪全先;商汝松;李乃琼;;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13年03期

10 蓝龙飞;;体育景观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S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璐璐;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曾艳;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花家涛;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4 肖丽萍;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5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6 郑国华;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7 杨建设;我国传统节日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飞;基于文化地理学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

2 代申奇;黔西南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吉首大学;2016年

3 冼卓桑;文化地理学视角下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庹本琴;石阡县中学学校体育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郑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87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887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