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汶川县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1-28 05:44
  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景观空间配置优化的基础。基于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汶川县2000—2015年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和碳固定、水源涵养、土壤保持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划分等级探究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县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复杂化,斑块异质性增加,且主要是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转换;2)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在全域内有所减少,而大部分区域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呈增长趋势;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指标上,也体现在程度上,如碳固定对斑块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响应较为明显,而对蔓延度指数(Contagion Index,CONTAG)敏感性较差;4)并非所有景观格局变化均会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尺度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分析,可为区域景观管理的相关评估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生态学报. 2020,40(1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汶川县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响应


研究区位置

趋势图,趋势,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表1 不同土地类型2000—2015年的变化趋势指数(Ps)Table 1 Changes of tendency index (Ps)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during 2000—2015 类型Land types 耕地Cultivated land 林地Forest 草地Grassland 2000—2005 -1.00 -0.85 1.00 2005—2010 0.60 0.33 -0.42 2010—2015 0.11 -0.01 0.02 2000—2015 0.40 0.24 -0.313.2 生态系统服务变化

趋势图,生态系统服务,时空,趋势


由图3中可知,研究区2000—2015年绝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量呈增长趋势,而NPP呈下降趋势。其中,2000—2015年内汶川县水源涵养量波动上升,除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西部外,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呈增长趋势;另外,草坡和卧龙保护区的水源涵养量主要在300mm左右波动上升,而非保护区的水源涵养在250mm处波动上升,即保护区的水源涵养要明显高于非保护区,表明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图3)。汶川县土壤保持量在15年间波动较大,出现多处低谷(2000、2004、2007、2015年)和峰值(2001、2006、2008、2013年);大部分地区土壤保持处于增长趋势,但在城镇比较聚集的地区土壤保持量明显减少(图3)。碳固定服务在2000—2015年呈减少趋势,研究发现三个区域中NPP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同升同降的规律,可推测碳固定服务的变化受更宏观的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图3)。三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比较分析表明,卧龙和草坡保护区内的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卧龙保护区与县域的交界处,水源涵养和碳固定服务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3 生态系统服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15a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探析[J]. 顾铮鸣,金晓斌,沈春竹,金志丰,周寅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11)
[2]1980—2015年秦岭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J]. 郭少壮,白红英,孟清,黄晓月,齐贵增.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2)
[3]汉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时空特征[J]. 王鹏涛,张立伟,李英杰,焦磊,王浩,延军平,吕一河,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17(11)
[4]东江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评价[J]. 张宏锋,袁素芬.  生态学报. 2016(24)
[5]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概念、方法与进展[J]. 傅伯杰,张立伟.  地理科学进展. 2014(04)
[6]西北地区植被保持土壤效应评估[J]. 任志远,刘焱序.  资源科学. 2013(03)
[7]近40a来精河流域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动态演变[J]. 王范霞,毋兆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2)
[8]USLE/RUSLE模型中植被覆盖管理因子的遥感定量估算研究进展[J]. 吴昌广,李生,任华东,姚小华,黄子杰.  应用生态学报. 2012(06)
[9]Responses o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Karst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 to Landscape Pattern in Northwest of Guangxi,China[J]. ZHANG Mingyang 1,2,WANG Kelin 1,2,LIU Huiyu 3,ZHANG Chunhua 1,2 (1.Key Laboratory for Agro-ecological Processes in Subtropical Region,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unan 410125,China;2.Huanjiang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for Karst Ecosystem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uanjiang 547100,China;3.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4)
[10]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J]. 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  第四纪研究. 2003(03)



本文编号:3004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04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b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