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色彩表达
发布时间:2021-03-07 10:34
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诗坛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极具个人风格与艺术价值的色彩运用是毕晓普诗歌写作的显著特点之一,她的诗作具有明晰的画面感,表现出了强烈的色彩意识与空间意识。色彩不仅仅是其诗歌的视觉性体现,也是诗人自身的审美与感知的外化,研究毕肖普诗歌的色彩表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内涵的全貌。毕晓普在创作之中始终强调忠于描述对象和细节情感,因此解读她的诗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使作品可视化,努力还原诗人想要在读者头脑和心灵中留下的某种视觉印象。毕肖普始终将色彩作为其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她创作的不同阶段,对色彩的使用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不同于通常的直线型演进,毕肖普的色彩表达风格更像是一个回溯与超越的过程:她早期迷恋超现实主义,其笔下的色彩也多具有强烈的想象意味,强调对常规与现实的超越。而后在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后,毕肖普崇尚客观的写作品质得到了更显著的体现,她朝着更为传统的再现式艺术——印象主义回归,通过光线影响下各个物体细微的色彩变化,来描摹场景、烘托氛围,实现诗歌语言对灵魂、感觉和情绪的传达。在毕肖普的创作后期,诗人最终实现了上述两极的融合,立足于后现代的当下,形...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研究现状
二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色彩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早期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色彩表达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者毕肖普:艺术人格之源
一 孤独的孩子
二 世界的流浪者
第二节 毕肖普的超现实主义
一 红色:从物质到超越
二 黑色:从死寂到梦幻
三 蓝色:从冷淡到美好
第二章 中期漂泊中的色彩印象
第一节 水光交融的瞬间真实
一 流动的色块与情绪
二 抽象的光影与造型
第二节 主观世界的客观化
一 色彩强烈的新画风
二 象征的色彩对等物
第三章 后期的后现代转向与超越
第一节 生命的色彩书写与想象
一 色彩的驯化
二 色彩的自我敞现
第二节 自然的色彩隐喻
一 淡彩色的自然
二 深层的表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J]. 胡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解读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内部空间——以“六节诗”为例[J]. 崔恩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04)
[3]回忆与方位·历史与现实·性别意识与身份认同——毕晓普《地理之三》的一种解读[J]. 张跃军. 国外文学. 2013(02)
[4]另一种修辞:不动声色的内心决斗——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艺术[J]. 李佩仑.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2)
[5]“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西海岸的超现实主义[J]. 迈克尔·邓肯,龚平. 世界美术. 1996(03)
硕士论文
[1]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D]. 刘月君.云南大学 2019
[2]论印象派绘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D]. 朱星谕.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德伯家的苔丝》绘画特色研究[D]. 汪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68924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研究现状
二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的色彩研究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早期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色彩表达
第一节 超现实主义者毕肖普:艺术人格之源
一 孤独的孩子
二 世界的流浪者
第二节 毕肖普的超现实主义
一 红色:从物质到超越
二 黑色:从死寂到梦幻
三 蓝色:从冷淡到美好
第二章 中期漂泊中的色彩印象
第一节 水光交融的瞬间真实
一 流动的色块与情绪
二 抽象的光影与造型
第二节 主观世界的客观化
一 色彩强烈的新画风
二 象征的色彩对等物
第三章 后期的后现代转向与超越
第一节 生命的色彩书写与想象
一 色彩的驯化
二 色彩的自我敞现
第二节 自然的色彩隐喻
一 淡彩色的自然
二 深层的表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伊丽莎白·毕晓普的生态视野[J]. 胡英.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2]解读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内部空间——以“六节诗”为例[J]. 崔恩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04)
[3]回忆与方位·历史与现实·性别意识与身份认同——毕晓普《地理之三》的一种解读[J]. 张跃军. 国外文学. 2013(02)
[4]另一种修辞:不动声色的内心决斗——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艺术[J]. 李佩仑.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2)
[5]“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6]西海岸的超现实主义[J]. 迈克尔·邓肯,龚平. 世界美术. 1996(03)
硕士论文
[1]川端康成小说中色彩的审美研究[D]. 刘月君.云南大学 2019
[2]论印象派绘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D]. 朱星谕.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德伯家的苔丝》绘画特色研究[D]. 汪芳.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68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6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