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昆明阳宗“关索戏”图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11:05
  “关索戏”流传于距昆明市40余公里外的阳宗镇小屯村。历史上的小屯村是澄江县至阳宗镇的交通咽喉,同时也是军屯、民屯的重要场所。小屯村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历史背景为“关索戏”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关索戏”是云南地区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傩戏,其图纹造型极具特色、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厚,是中原汉文化与当地原著民文化交融的文化形式。随着“关索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IV-151)以来,“关索戏”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重视,但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因此,对“关索戏”图纹的归纳、整理及其探索,有助于促进“关索戏”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加强“关索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有助于丰富“关索戏”文创产品的市场,有助于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为“关索戏”的发展开拓出新的经济增长途径,以此实现“关索戏”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关索戏”图纹是其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关索戏”图纹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关索戏”图纹外在的视觉特征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入手,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揭示“关索戏”图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将“关索戏”图纹运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出区别于其他地区...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昆明阳宗“关索戏”图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究


云南省代表性傩文化主要区域分布图(笔者参照《滇傩神韵》一书绘制)

分布图,昆明,分布图


一、昆明阳宗“关索戏”概述10图1-3昆明阳宗“关索戏”分布图(《关索戏志》第20页)图1-2昆明阳宗小屯村主要经济来源(笔者绘制)历史上的小屯村是澄江至阳宗的交通咽喉,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对面的寨子山,古时为阳宗(古称为“强宗”)的大本营,地势险峻,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李恢所率领的大军以关索为先锋,直捣滇中,曾在此驻兵,因此旧称“先锋营”。到了明清时期,此地实行过军屯、民屯,故改称为“小屯”。长期以来,“关索戏”扎根于阳宗镇桃李村管辖的小屯村(见图1-3),既无专业班社,又无业余剧团。在平时生活中,“关索戏”的传承基本是农活休息之余在田间地头进行教授,而且是以家族继承的形式进行传承,传男不传女,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如果没有儿子继承就从家族中挑选侄子继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到现在。“关索戏”之所以能够在云南阳宗镇小屯村延续至今,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云南阳宗镇小屯村三面环山、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导致当地民众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为“关索戏”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二是当地自然灾害频发。由

分布图,昆明,来源


一、昆明阳宗“关索戏”概述10图1-3昆明阳宗“关索戏”分布图(《关索戏志》第20页)图1-2昆明阳宗小屯村主要经济来源(笔者绘制)历史上的小屯村是澄江至阳宗的交通咽喉,其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对面的寨子山,古时为阳宗(古称为“强宗”)的大本营,地势险峻,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传说诸葛亮南征时,李恢所率领的大军以关索为先锋,直捣滇中,曾在此驻兵,因此旧称“先锋营”。到了明清时期,此地实行过军屯、民屯,故改称为“小屯”。长期以来,“关索戏”扎根于阳宗镇桃李村管辖的小屯村(见图1-3),既无专业班社,又无业余剧团。在平时生活中,“关索戏”的传承基本是农活休息之余在田间地头进行教授,而且是以家族继承的形式进行传承,传男不传女,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如果没有儿子继承就从家族中挑选侄子继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到现在。“关索戏”之所以能够在云南阳宗镇小屯村延续至今,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云南阳宗镇小屯村三面环山、交通闭塞、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导致当地民众很少与外界接触,这为“关索戏”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二是当地自然灾害频发。由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周如文 三十年“猛张飞”和他的关索戏传承路[J]. 孙铭,钱虎.  今日民族. 2018(02)
[2]贵州傩戏面具元素在旅游商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 赵蕾,严卿方.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7)
[3]玉溪市博物馆馆藏关索戏面具的修复和保护[J]. 陈凯.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12)
[4]云南关索戏中的花关索——兼论其与闽粤戏神田都元帅的关系[J]. 田仲一成.  文化遗产. 2012(01)
[5]傩蜡文化视野下的关索戏[J]. 孔又专,黄柏权.  民族艺术研究. 2011(05)
[6]云南小屯村关索戏考察报告[J]. 王静.  艺术教育. 2009(04)
[7]云南傩戏及其文化功能初探[J]. 李福军.  学术探索. 2003(S1)
[8]云南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J]. 杨红英.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3)
[9]中国傩戏面具与日本能乐面具之比较[J]. 顾朴光.  民族艺术. 1994(02)
[10]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J]. 曲六乙.  戏剧艺术. 1987(04)

硕士论文
[1]山西傩面具艺术研究[D]. 杨宜男.太原理工大学 2018
[2]西藏面具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D]. 刘伽.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云南澄江关索戏的传承与发展探研[D]. 纳黎锦.云南艺术学院 2016
[4]小屯关索戏的宗教内涵研究[D]. 陆奕井.云南大学 2016
[5]云南傩戏面具民俗文化及造型艺术研究[D]. 王丽.重庆大学 2014
[6]云南关索戏面具艺术的人类学研究[D]. 薛其龙.云南师范大学 2013
[7]藏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 张婧.中央民族大学 2013
[8]汉代青铜器纹样研究及对现代设计的启示[D]. 李娇.河北科技大学 2011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D]. 刘瑶.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0]审美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 李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68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068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