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00:11
高校广场空间特色的缺失,风格相似度高,过于强调视觉感知而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其他感官等问题,说明现有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研究在学生感知体验的层面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高校广场空间难以产生认同感,进而导致高校广场空间与学生之间相互疏离。知觉现象学强调身体知觉的重要作用,强调感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身体对于空间体验的重要意义,为解决学生与高校广场空间之间相互疏离的问题带来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因此,本文以高校广场空间为研究对象,以知觉现象学为研究视角,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学生的静态感知和动态感知两个层面研究学生在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体验,寻找高校广场空间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挖掘高校广场空间潜在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知觉体验。最终使学生和高校广场空间之间的关系从原本疏离的状态转变为密切联系的状态,以此提升高校广场空间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空间品质。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新建校区的数量逐年递增
1.1.2 广场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1.3 学生对高校广场空间新的需求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的体验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1 知觉现象学
1.3.2 高校广场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结论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
2.1 知觉现象学的概念综述
2.2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2.2.1 知觉的首要性
2.2.2 意识、身体运动与空间
2.2.3 感觉与知觉、感知与体验
2.2.4 知觉现象学对建筑的启示
2.3 建筑知觉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2.3.1 帕拉斯玛——建筑七感
2.3.2 斯蒂文·霍尔——现象区
2.3.3 彼得·卒母托——建筑氛围的九个要素
2.4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的指导
2.4.1 知觉现象学激发高校广场空间体验性的设计
2.4.2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的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综述及特性解析
3.1 国内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1 国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2 国内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2 国内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1 国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2 国内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3 高校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
3.3.1 高校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
3.3.2 高校广场的分类
3.4 高校校园广场空间的作用和意义
3.4.1 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
3.4.2 营造校园的特色空间
3.4.3 成为校园的场所记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生成解析
4.1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主体——学生
4.1.1 静态感知
4.1.2 动态感知
4.2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客体——空间
4.2.1 空间中的自然要素
4.2.2 空间中的物质要素
4.2.3 空间中的情境要素
4.3 知觉现象学下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目标
4.3.1 学生的静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3.2 学生的动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策略
5.1 空间结构感知——丰富空间层次
5.1.1 空间结构层级化
5.1.2 最小层级近人化
5.1.3 空间结构立体化
5.2 多重视线感知——强化视觉体验
5.2.1 复杂的透视场景
5.2.2 动态的视觉体验
5.2.3 连续的视差变化
5.3 材料感知——表达空间特性
5.3.1 表达材料物质属性
5.3.2 表达材料情感属性
5.4 自然感知——渲染空间氛围
5.4.1 利用光影渲染场景
5.4.2 利用自然创造空间
5.4.3 利用水体活跃氛围
5.5 空间情境感知——叙述空间情节
5.5.1 空间情境的主题定位
5.5.2 空间情境的叙事结构
5.6 细部连续感知——协调整体规划
5.6.1 细部材料连续化
5.6.2 细部构件连续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表目录(图)
附录-2图表目录(表)
致谢
本文编号:3162384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新建校区的数量逐年递增
1.1.2 广场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1.3 学生对高校广场空间新的需求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的体验性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1 知觉现象学
1.3.2 高校广场空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结论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论文框架
第2章 知觉现象学理论概述
2.1 知觉现象学的概念综述
2.2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2.2.1 知觉的首要性
2.2.2 意识、身体运动与空间
2.2.3 感觉与知觉、感知与体验
2.2.4 知觉现象学对建筑的启示
2.3 建筑知觉现象学的理论与实践
2.3.1 帕拉斯玛——建筑七感
2.3.2 斯蒂文·霍尔——现象区
2.3.3 彼得·卒母托——建筑氛围的九个要素
2.4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的指导
2.4.1 知觉现象学激发高校广场空间体验性的设计
2.4.2 知觉现象学对高校广场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的指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综述及特性解析
3.1 国内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1 国外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1.2 国内高校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
3.2 国内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1 国外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2.2 国内高校广场空间的发展
3.3 高校广场空间的特性解析
3.3.1 高校广场空间的构成要素
3.3.2 高校广场的分类
3.4 高校校园广场空间的作用和意义
3.4.1 空间序列的重要节点
3.4.2 营造校园的特色空间
3.4.3 成为校园的场所记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觉现象学的高校广场空间设计生成解析
4.1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主体——学生
4.1.1 静态感知
4.1.2 动态感知
4.2 高校广场空间的感知客体——空间
4.2.1 空间中的自然要素
4.2.2 空间中的物质要素
4.2.3 空间中的情境要素
4.3 知觉现象学下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目标
4.3.1 学生的静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3.2 学生的动态感知与高校广场空间互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知觉现象学下的高校广场空间的设计策略
5.1 空间结构感知——丰富空间层次
5.1.1 空间结构层级化
5.1.2 最小层级近人化
5.1.3 空间结构立体化
5.2 多重视线感知——强化视觉体验
5.2.1 复杂的透视场景
5.2.2 动态的视觉体验
5.2.3 连续的视差变化
5.3 材料感知——表达空间特性
5.3.1 表达材料物质属性
5.3.2 表达材料情感属性
5.4 自然感知——渲染空间氛围
5.4.1 利用光影渲染场景
5.4.2 利用自然创造空间
5.4.3 利用水体活跃氛围
5.5 空间情境感知——叙述空间情节
5.5.1 空间情境的主题定位
5.5.2 空间情境的叙事结构
5.6 细部连续感知——协调整体规划
5.6.1 细部材料连续化
5.6.2 细部构件连续化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表目录(图)
附录-2图表目录(表)
致谢
本文编号:3162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16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