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十“残荷”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22:31
李老十是上世纪末新文人画运动的代表画家,他的艺术创作始于80年代中期,此时正是新潮美术方兴之时。90年代初,他加入新文人画家阵营,致力于文人画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李老十主要创作了“残荷”和“鬼趣”两个系列主题作品,论文主要分析、研究其中的“残荷”系列。具体分析讨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分析李老十追求文人画的表达方式,最终选择“残荷”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过程;第二分析李老十“残荷”主题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残荷作品的发展变化、残荷作品所描绘的物象、残荷作品的分类以及残荷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对残荷作品做总体的描述;第三将“残荷”作品的情感内涵归纳为悲、怜、“老”境;第四将“残荷”作品的笔墨、章法、书法篆刻等形式语言特征做了论述;第五通过与历史上表现荷花的大家及其作品相比较,进一步明确李老十“残荷”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李老十的性格情感特征是其选择文人画表达方式,选择残荷作为主要创作题材的主观因素;他的学习过程、工作经历及他所处的美术环境是“残荷”主题作品创作的客观条件;他除了全面深入研习文人画传统之外还对民间美术、西方美术广泛学习借鉴,这为他“残荷”作品艺术上的成功提供了保障。由于时代原因及...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对象、意义与创新点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残荷”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一、学习、工作经历和美术环境是“残荷”作品创作的客观条件
(一)从美术启蒙到求学央美
(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时光
(三)“八五”美术新潮的影响
二、李老十的不幸遭遇是艺术追求的内在动因
(一)贫苦家庭与坎坷童年—-悲情产生的原因
(二)天性悲伤与师友影响---悲情表达的形成
三、多方汲取是艺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全面深入研究传统
(二)吸取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内容
(三)学习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二章 “残荷”作品的基本情况
一、画“残荷”前的情感变化
(一)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
(二)消极悲观的情感表达
二、画“残荷”状况
(一)画“残荷”的时间
(二)赏荷惜荷
(三)画荷吟荷
(四)破荷堂
三、“残荷”作品表现的物象和造型手段
(一)“残荷”作品中的物象
(二)“残荷”作品的造型手段
四、“残荷”作品的演进
(一)心境苍凉仍有生机---秋荷阶段
(二)痴迷残荷泪眼相向---残荷阶段
(三)由生涩到娴熟---技巧演进
五、“残荷”作品的分类与材料
(一)按照章法分类
(二)按照作品的外部形式分类
(三)“残荷”作品的材料
第三章 “残荷”作品的情感内涵分析
一、悲---“残荷”作品的情感基调
(一)未临人世先罹难---悲情产生的原因
(二)艰苦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三)“残荷”作品体现的悲伤情感
(四)表现悲伤情感的题画诗
二、怜---“残荷”作品的情感升华
(一)道德良心---怜惜情感产生的原因
(二)怜惜“残荷”
(三)作品中体现的怜惜情感
(四)体现怜惜情感的题画诗
三、“老”境---“残荷”作品的生命精神
(一)“老”境的传统美学价值
(二)“残荷”作品体现的“老”境
(三)题画诗体现的“老”境
第四章 “残荷”作品的形式语言分析
一、“残荷”作品的笔墨特征
(一)狂放的笔墨
(二)朴素的笔墨
(三)苍润的笔墨
二、章法的形式和特征
(一)章法的三种形式
(二)章法的具体分析
(三)章法特点
三、书法、篆刻
(一)书如其人---李老十的书法特点
(二)遗形取神---李老十的学书方法
(三)适合本性---李老十的学习对象
(四)书画一体---“残荷”作品的书法
(五)篆刻的学习、特征及作用
第五章 “残荷”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一、与历史上画荷花大家的比较
(一)表现悲伤情感的画家
(二)表现生命精神的画家
二、“残荷”作品美学价值的三个体现
(一)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二)形式语言的拓展
(三)情感内涵的升华
结论
附录一 :李老十年表
附录二 :李老十出版的画集和展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八大山人用笔形式的狂欢化[J]. 成纬,董艳萍.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5)
[2]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J]. 肖伟. 美与时代(中). 2017(05)
[3]当代新文人画发展方向探寻[J]. 李萌. 才智. 2017(11)
[4]新文人画的潜行者[J]. 莫迎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04)
[5]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J]. 孙能苑,胡成娟. 今传媒. 2016(10)
[6]宝剑弃红尘——怀念李老十[J]. 刘二刚. 东方艺术. 2016(10)
[7]再呼李老十[J]. 王和平. 东方艺术. 2016(10)
[8]新文人画[J]. 刘二刚. 当代文坛. 2016(03)
[9]重审新文人画[J]. 邹慧. 艺术教育. 2015(11)
[10]朱耷先生及《荷花水鸟图》浅析[J]. 王柳倩.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3)
本文编号:3168296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对象、意义与创新点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残荷”作品产生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一、学习、工作经历和美术环境是“残荷”作品创作的客观条件
(一)从美术启蒙到求学央美
(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时光
(三)“八五”美术新潮的影响
二、李老十的不幸遭遇是艺术追求的内在动因
(一)贫苦家庭与坎坷童年—-悲情产生的原因
(二)天性悲伤与师友影响---悲情表达的形成
三、多方汲取是艺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全面深入研究传统
(二)吸取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和表现内容
(三)学习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
第二章 “残荷”作品的基本情况
一、画“残荷”前的情感变化
(一)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
(二)消极悲观的情感表达
二、画“残荷”状况
(一)画“残荷”的时间
(二)赏荷惜荷
(三)画荷吟荷
(四)破荷堂
三、“残荷”作品表现的物象和造型手段
(一)“残荷”作品中的物象
(二)“残荷”作品的造型手段
四、“残荷”作品的演进
(一)心境苍凉仍有生机---秋荷阶段
(二)痴迷残荷泪眼相向---残荷阶段
(三)由生涩到娴熟---技巧演进
五、“残荷”作品的分类与材料
(一)按照章法分类
(二)按照作品的外部形式分类
(三)“残荷”作品的材料
第三章 “残荷”作品的情感内涵分析
一、悲---“残荷”作品的情感基调
(一)未临人世先罹难---悲情产生的原因
(二)艰苦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三)“残荷”作品体现的悲伤情感
(四)表现悲伤情感的题画诗
二、怜---“残荷”作品的情感升华
(一)道德良心---怜惜情感产生的原因
(二)怜惜“残荷”
(三)作品中体现的怜惜情感
(四)体现怜惜情感的题画诗
三、“老”境---“残荷”作品的生命精神
(一)“老”境的传统美学价值
(二)“残荷”作品体现的“老”境
(三)题画诗体现的“老”境
第四章 “残荷”作品的形式语言分析
一、“残荷”作品的笔墨特征
(一)狂放的笔墨
(二)朴素的笔墨
(三)苍润的笔墨
二、章法的形式和特征
(一)章法的三种形式
(二)章法的具体分析
(三)章法特点
三、书法、篆刻
(一)书如其人---李老十的书法特点
(二)遗形取神---李老十的学书方法
(三)适合本性---李老十的学习对象
(四)书画一体---“残荷”作品的书法
(五)篆刻的学习、特征及作用
第五章 “残荷”作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
一、与历史上画荷花大家的比较
(一)表现悲伤情感的画家
(二)表现生命精神的画家
二、“残荷”作品美学价值的三个体现
(一)形式风格的多样性
(二)形式语言的拓展
(三)情感内涵的升华
结论
附录一 :李老十年表
附录二 :李老十出版的画集和展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八大山人用笔形式的狂欢化[J]. 成纬,董艳萍.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8(05)
[2]论“八五”新潮美术运动[J]. 肖伟. 美与时代(中). 2017(05)
[3]当代新文人画发展方向探寻[J]. 李萌. 才智. 2017(11)
[4]新文人画的潜行者[J]. 莫迎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04)
[5]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J]. 孙能苑,胡成娟. 今传媒. 2016(10)
[6]宝剑弃红尘——怀念李老十[J]. 刘二刚. 东方艺术. 2016(10)
[7]再呼李老十[J]. 王和平. 东方艺术. 2016(10)
[8]新文人画[J]. 刘二刚. 当代文坛. 2016(03)
[9]重审新文人画[J]. 邹慧. 艺术教育. 2015(11)
[10]朱耷先生及《荷花水鸟图》浅析[J]. 王柳倩. 美术教育研究. 2015(03)
本文编号:3168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16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