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嫩江上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5 19:05
嫩江上游水系发达,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1.5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嫩江上游旅游业的兴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供求关系日趋严峻,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维护尚未达到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我国不仅积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许多学者也倾向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嫩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以2019年Landsat 8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MSPA模型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方法提取生态源地,基于MCR模型来识别生态廊道。在该区域内合理构建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于水土保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上游生态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嫩江上游流域的土地分为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六类。利用FRAGSTAT软件计算景观指数,并对嫩江上游地区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嫩江上游流域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各景观分布不均,生态用地景观斑块破碎程度高,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2)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林地、水域为生态用地,运用MSPA模型和景观连通性指数方法提...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第3章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3.1 景观指数选取
3.2 景观指数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嫩江上游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生态源地识别
4.1.1 基于MSPA方法的生态用地景观类型分类
4.1.2 生态源地选取
4.1.3 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分析
4.2 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建立
4.2.1 阻力面建立
4.2.2 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建立
4.3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识别
4.3.1 生态廊道识别
4.3.2 生态节点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嫩江上游流域生态用地保护
5.1 生态源地保护
5.2 不同阻力程度缓冲区保护
5.3 生态廊道保护
5.4 生态节点保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70420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第3章 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3.1 景观指数选取
3.2 景观指数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嫩江上游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生态源地识别
4.1.1 基于MSPA方法的生态用地景观类型分类
4.1.2 生态源地选取
4.1.3 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性分析
4.2 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建立
4.2.1 阻力面建立
4.2.2 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建立
4.3 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识别
4.3.1 生态廊道识别
4.3.2 生态节点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嫩江上游流域生态用地保护
5.1 生态源地保护
5.2 不同阻力程度缓冲区保护
5.3 生态廊道保护
5.4 生态节点保护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1704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17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