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盘鼓舞图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8 10:53
迄今为止,发现盘鼓舞图像约143幅,主要分布在河南地区、山东中南部、陕北地区和四川中部。图像年代多集中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较少。考古资料发现盘鼓舞图像最早年代在西汉中晚期,出土于河南郑州和南阳地区;最晚年代在南朝宋424年,出土于山东苍山。本文对目前所见盘鼓舞图像进行分类研究,将图像分为四期。第一期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至孺子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盘鼓舞表演形式单一,只出现水袖类表演;第二期从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至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水袖类表演继续流行,新的表演方式开始出现;第三期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汉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盘鼓舞发展鼎盛时期,表演方式多样化且表演难度增加;第四期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图像出土量骤然减少,执巾类表演继续流行,其它类表演方式减少,盘鼓舞发展变缓。盘鼓舞早期主要在中原地区发展,后期逐渐向四周地区传播,如内蒙古、四川、安徽等,最远可至辽宁辽阳地区。盘鼓舞图像在地上建筑和墓葬中都有发现,在地上建筑中多与车马出行图和庖厨图相组合,主要展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以及社会地位,具...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盘鼓舞图像分布图
舞图像载体种类较多,在陶俑中也有发现盘鼓舞俑,随着舞俑一起出土的还有陶制的盘、鼓。洛阳涧西区汉墓出土一套盘鼓舞俑,由一舞俑、二鼓、七个盘组成,舞者头梳双髻,身着交领束腰,下穿大袴,脚尖微露,左脚上固定一扁形鼓,右脚着地,左手向左侧上举,右手下垂,长袖曳于腹下,身体前趋,面向左侧倾斜。舞者前为一鼓,鼓圆形,平面,身微鼓,腹空,器身中部有一小圆孔。与鼓一组的还有六盘,盘壁厚,三个一组呈一字型和三角形摆放。1此外,洛阳东北郊2、烧沟14号汉墓3和烧沟23号汉墓4中出土的盘鼓舞陶俑脚下所踏盘、鼓形制都如(图2)中所示,鼓都是圆形扁鼓,盘比鼓小,倒置,半圆形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的盘鼓舞陶俑(图3),脚下所踩鼓的形制也是如此。其余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载体上的盘、鼓形状都差别不大,鼓有扁鼓和圆鼓,盘基本都是半圆状,比鼓校所以,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辨盘、鼓。图2洛阳涧西区七里河汉墓七盘舞俑(采自:《洛阳涧西区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1余扶危《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2期,第118页。2俞凉亘等《洛阳东北郊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8期,第38页。3张剑等《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4期,图版四(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烧沟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图版三八(4)。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乐舞俑(采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舞转回红袖 歌愁敛翠钿——成都博物馆藏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J]. 张宝琳. 文物天地. 2018(06)
[2]婉转鼓侧,踏盘而舞——论汉代盘鼓舞[J]. 苏欢,钟星宇. 戏剧之家. 2018(14)
[3]汉画像砖复活的舞姬——谈《盘鼓舞》的创作[J]. 李子. 大众文艺. 2018(07)
[4]河南博物院藏东汉盘鼓舞画像砖考略[J]. 潘岷. 江汉考古. 2017(06)
[5]汉画盘鼓舞解析[J]. 李淼. 中州学刊. 2017(08)
[6]身体叙事中的流动美学——论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审美形态与文化表达[J]. 李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7]浅析东汉时期舞蹈艺术专论《舞赋》[J]. 陈思吴,冯江海. 戏剧之家. 2017(08)
[8]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 段毅,李文海,张文宝,孙继祖,王小垒,张锦阳,王小兵,雷升龙,王啸啸,宋俊荣,严静,汤润历,段鹏. 考古与文物. 2017(01)
[9]四川博物院藏汉代摇钱树研究[J]. 张琴,余波. 文物天地. 2015(01)
[10]舞动时空的踏鼓舞——济宁汉画像石踏鼓舞形态研究[J]. 王岩,杨柳. 济宁学院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汉代乐舞研究[D]. 杜鹃.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汉画盘鼓舞及复现探索[D]. 孙艺荧.青岛大学 2018
[2]“汉画舞蹈实验演出”的实践理性[D]. 刘婷.北京舞蹈学院 2018
[3]陕北东汉乐舞画像石研究[D]. 李媛.西安音乐学院 2018
[4]汉代袖舞审美风格研究[D]. 史青青.曲阜师范大学 2018
[5]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研究[D]. 杨青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7
[6]基于文献与图像的盘鼓舞艺术风格研究[D]. 韩博雅.青岛大学 2017
[7]汉画像中“盘鼓舞”的图像学研究与应用[D]. 吉璐.山东大学 2017
[8]东汉蜀地画像砖(石)的乐舞研究[D]. 张紫靖.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9]汉代女乐舞蹈研究[D]. 谢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
[10]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D]. 梁爽.中国矿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418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盘鼓舞图像分布图
舞图像载体种类较多,在陶俑中也有发现盘鼓舞俑,随着舞俑一起出土的还有陶制的盘、鼓。洛阳涧西区汉墓出土一套盘鼓舞俑,由一舞俑、二鼓、七个盘组成,舞者头梳双髻,身着交领束腰,下穿大袴,脚尖微露,左脚上固定一扁形鼓,右脚着地,左手向左侧上举,右手下垂,长袖曳于腹下,身体前趋,面向左侧倾斜。舞者前为一鼓,鼓圆形,平面,身微鼓,腹空,器身中部有一小圆孔。与鼓一组的还有六盘,盘壁厚,三个一组呈一字型和三角形摆放。1此外,洛阳东北郊2、烧沟14号汉墓3和烧沟23号汉墓4中出土的盘鼓舞陶俑脚下所踏盘、鼓形制都如(图2)中所示,鼓都是圆形扁鼓,盘比鼓小,倒置,半圆形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的盘鼓舞陶俑(图3),脚下所踩鼓的形制也是如此。其余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载体上的盘、鼓形状都差别不大,鼓有扁鼓和圆鼓,盘基本都是半圆状,比鼓校所以,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辨盘、鼓。图2洛阳涧西区七里河汉墓七盘舞俑(采自:《洛阳涧西区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1余扶危《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第2期,第118页。2俞凉亘等《洛阳东北郊东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8期,第38页。3张剑等《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4期,图版四(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烧沟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图版三八(4)。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乐舞俑(采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舞转回红袖 歌愁敛翠钿——成都博物馆藏画像砖中的舞蹈形象[J]. 张宝琳. 文物天地. 2018(06)
[2]婉转鼓侧,踏盘而舞——论汉代盘鼓舞[J]. 苏欢,钟星宇. 戏剧之家. 2018(14)
[3]汉画像砖复活的舞姬——谈《盘鼓舞》的创作[J]. 李子. 大众文艺. 2018(07)
[4]河南博物院藏东汉盘鼓舞画像砖考略[J]. 潘岷. 江汉考古. 2017(06)
[5]汉画盘鼓舞解析[J]. 李淼. 中州学刊. 2017(08)
[6]身体叙事中的流动美学——论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审美形态与文化表达[J]. 李淼.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7]浅析东汉时期舞蹈艺术专论《舞赋》[J]. 陈思吴,冯江海. 戏剧之家. 2017(08)
[8]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J]. 段毅,李文海,张文宝,孙继祖,王小垒,张锦阳,王小兵,雷升龙,王啸啸,宋俊荣,严静,汤润历,段鹏. 考古与文物. 2017(01)
[9]四川博物院藏汉代摇钱树研究[J]. 张琴,余波. 文物天地. 2015(01)
[10]舞动时空的踏鼓舞——济宁汉画像石踏鼓舞形态研究[J]. 王岩,杨柳. 济宁学院学报. 2014(02)
博士论文
[1]汉代乐舞研究[D]. 杜鹃.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汉画盘鼓舞及复现探索[D]. 孙艺荧.青岛大学 2018
[2]“汉画舞蹈实验演出”的实践理性[D]. 刘婷.北京舞蹈学院 2018
[3]陕北东汉乐舞画像石研究[D]. 李媛.西安音乐学院 2018
[4]汉代袖舞审美风格研究[D]. 史青青.曲阜师范大学 2018
[5]四川汉代画像砖石乐舞图像研究[D]. 杨青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7
[6]基于文献与图像的盘鼓舞艺术风格研究[D]. 韩博雅.青岛大学 2017
[7]汉画像中“盘鼓舞”的图像学研究与应用[D]. 吉璐.山东大学 2017
[8]东汉蜀地画像砖(石)的乐舞研究[D]. 张紫靖.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6
[9]汉代女乐舞蹈研究[D]. 谢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6
[10]徐州汉画像石乐舞图像的图像学研究[D]. 梁爽.中国矿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4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5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