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植被恢复特征
发布时间:2021-08-10 21:59
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千沟万壑,植被稀疏,土质疏松,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作为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的实施对黄土高原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植被恢复的具体程度如何也备受关注。为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植被恢复为研究对象,依据区域、小流域和坡面尺度的不同精度的数据源,研究退耕政策实施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的时空变化和恢复特征,为该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区域尺度的NDVI值在2000-2015年间显著增大,其中2000-2005为大面积恢复期,2005-2015为高覆盖率恢复期。2000年各植被等级面积分布较均匀,各时间段植被等级斑块均主要向较高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至2015年已形成优等植被覆盖为主导的状态。2)以优等植被覆盖为主的斑块类型团聚程度在2000-2005年间大幅增加,在2005年之后,其余植被等级分布均匀,打破了优等植被覆盖斑块类型的团聚,景观分布更加均匀,景观更加多元化,植被恢复态势良好。3)典型小流域2004-2015年间农田均大量减少,林地...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3-4 2000-2015 年间区域景观格局指数Fig. 3-4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2000 and 20153. 3 植被等级转变特征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区域内各植被等级斑块类型的面积变化可以进一步明确景观斑块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及植被恢复动态特征。从表 3-4、3-5、3-6 可知,2000-2015年间,各植被等级斑块转出均主要转化为优等植被覆盖(VI),向其余植被等级转化面积大多均匀分布。优等植被覆盖(VI)面积大量增加,净增加面积 14681.94 ha,主要由良等植被覆盖(V)转入,转入面积为 7202.82 ha,占所有斑块转入面积的 47.98%,其次由中等植被覆盖(IV)和可等植被覆盖(III)转入,转入面积分别为 3158.99 ha和 3450.03 ha,分别占比 22.98%和 21.04%,其它贡献斑块类型依次为差等(II)和劣等(I)植被覆盖,分别占比 7.18%和 0.81%。另外,劣等植被覆盖(I)面积也有所增加,净增加面积 303.51 ha,主要由差等(II)和可等(III)植被覆盖转入,共占总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4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J]. 曹博,张勃,马彬,王国强,唐敏,张耀宗,贾艳青. 中国沙漠. 2018(02)
[2]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J]. 李梁,张建军,陈宝强,冯换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10)
[3]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J]. 石玉琼,郑亚云,李团胜. 生态学杂志. 2018(01)
[4]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马任甜,安韶山,黄懿梅.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5]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 高海东,庞国伟,李占斌,程圣东. 地理学报. 2017(05)
[6]基于AVHRR和MODIS NDVI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J]. 张春森,胡艳,史晓亮. 应用科学学报. 2016(06)
[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 崔晓临,雷刚,王涛,郝宁燕,付立萌,李贝贝.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8]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J].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9]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英文)[J]. 孙丕苓,许月卿,喻忠磊,刘庆果,谢保鹏,刘佳.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03)
[10]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功能探析[J]. 郭灏. 南方农业. 2015(24)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D]. 柴永福.西北大学 2016
[2]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D]. 寇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3]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过程[D]. 王世雄.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 贾燕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5]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 郝文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气候的影响及其互动效应[D]. 徐丽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7]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 李有斌.兰州大学 2006
[8]黄河下游河南段滩地植被特征与功能研究[D]. 宋绪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D]. 王蕾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与植被恢复互动效应研究[D]. 冉宜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D]. 曹斌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陕甘宁黄土高原区NDVI变化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中的适宜性[D]. 张文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
[5]基于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D]. 卢柳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GIS技术支持下的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研究[D]. 耿婵.西安科技大学 2011
[7]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羊道斑状植被格局的结构特征分析及模拟[D]. 邹梅.兰州大学 2011
[8]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生长及凋落动态研究[D]. 高俊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9]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及人工林可持续性评价[D]. 许智超.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0]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 陈静谊.北京林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4856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域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3-4 2000-2015 年间区域景观格局指数Fig. 3-4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in the study area between 2000 and 20153. 3 植被等级转变特征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区域内各植被等级斑块类型的面积变化可以进一步明确景观斑块类型之间的转化关系及植被恢复动态特征。从表 3-4、3-5、3-6 可知,2000-2015年间,各植被等级斑块转出均主要转化为优等植被覆盖(VI),向其余植被等级转化面积大多均匀分布。优等植被覆盖(VI)面积大量增加,净增加面积 14681.94 ha,主要由良等植被覆盖(V)转入,转入面积为 7202.82 ha,占所有斑块转入面积的 47.98%,其次由中等植被覆盖(IV)和可等植被覆盖(III)转入,转入面积分别为 3158.99 ha和 3450.03 ha,分别占比 22.98%和 21.04%,其它贡献斑块类型依次为差等(II)和劣等(I)植被覆盖,分别占比 7.18%和 0.81%。另外,劣等植被覆盖(I)面积也有所增加,净增加面积 303.51 ha,主要由差等(II)和可等(III)植被覆盖转入,共占总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4年甘肃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J]. 曹博,张勃,马彬,王国强,唐敏,张耀宗,贾艳青. 中国沙漠. 2018(02)
[2]晋西黄土区封禁小流域植被群落特征变化[J]. 李梁,张建军,陈宝强,冯换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10)
[3]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J]. 石玉琼,郑亚云,李团胜. 生态学杂志. 2018(01)
[4]黄土高原不同林龄刺槐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马任甜,安韶山,黄懿梅.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5]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J]. 高海东,庞国伟,李占斌,程圣东. 地理学报. 2017(05)
[6]基于AVHRR和MODIS NDVI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J]. 张春森,胡艳,史晓亮. 应用科学学报. 2016(06)
[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洛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J]. 崔晓临,雷刚,王涛,郝宁燕,付立萌,李贝贝.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8]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侵蚀效应评估[J]. 赵文启,刘宇,罗明良,汪亚峰,吕一河.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5)
[9]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英文)[J]. 孙丕苓,许月卿,喻忠磊,刘庆果,谢保鹏,刘佳.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03)
[10]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功能探析[J]. 郭灏. 南方农业. 2015(24)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构建[D]. 柴永福.西北大学 2016
[2]黄土丘陵沟壑区抗侵蚀植物及其群落特征研究[D]. 寇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6
[3]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过程[D]. 王世雄.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陕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蚀量的对应模拟研究[D]. 贾燕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5]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地恢复演替的生态学过程及机理研究[D]. 郝文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6]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对气候的影响及其互动效应[D]. 徐丽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7]生态脆弱区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研究[D]. 李有斌.兰州大学 2006
[8]黄河下游河南段滩地植被特征与功能研究[D]. 宋绪忠.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5
硕士论文
[1]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D]. 王蕾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黄土丘陵区土壤质量与植被恢复互动效应研究[D]. 冉宜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面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D]. 曹斌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4]陕甘宁黄土高原区NDVI变化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检测中的适宜性[D]. 张文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4
[5]基于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D]. 卢柳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6]GIS技术支持下的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研究[D]. 耿婵.西安科技大学 2011
[7]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羊道斑状植被格局的结构特征分析及模拟[D]. 邹梅.兰州大学 2011
[8]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生长及凋落动态研究[D]. 高俊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9]陕北黄土区植被恢复及人工林可持续性评价[D]. 许智超.北京林业大学 2011
[10]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变化与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D]. 陈静谊.北京林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34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33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