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森林景观恢复对关键生态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17 09:50
岷江上游流域亚高山森林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大调节作用。该区域早期历经大规模森林采伐,天然林资源耗竭。由于高寒区的特殊生态环境叠加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等,导致区域森林生态功能退化严重。作为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区域,林业部门自90年代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森林恢复措施。准确评估变化环境下森林恢复措施对区域森林景观结构以及水源涵养、固碳等生态功能的恢复效果有助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森林生态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森林生态恢复方案。生态水文模型可评价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但难以反映不同恢复阶段森林植被的演替过程及其相应的植被参数变化,尤其无法反映气候变化对森林恢复的影响。而森林景观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森林植被生长及演替过程,但是不具备森林水文过程模拟功能。因此,现有的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变化气候下森林景观恢复及其固碳、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的恢复效果评价的需求。针对西南高山亚高山森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需求,本研究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研究对象,将森林景观模型LANDIS PRO与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方法结合,实现气候变化下流域森林景观恢复演替过程及...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杂谷脑流域地理位置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17图2-3杂谷脑流域2010年6月降雨(a)和最高温(b)2.4土壤特征杂谷脑流域在土壤地理分区上属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森林和草甸草原土壤区。受温度、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土壤类型的分布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在降水丰富的低海拔地区发育着黄棕壤。海拔2000m以下的干旱河谷内土壤发育为山地褐土,多半生半干旱森林和灌丛植被。2000–4300m的高程区间土壤发育为山地灰褐土和棕壤,其中海拔3600m以上的范围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4300m以上依次为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研究区土壤种类较为丰富,所涵括的土壤类型达24种。其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土壤从大到小依次为薄层土(LEPTOSOLS),雏形土(CAMBISOLS)和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面积占比总计达80%以上。研究区土层浅薄,土壤结构松散或板结,且石砾含量高,加之早期岷江上游区域森林采伐,使得研究区域从80年代起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101]。2.5植被特征受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杂谷脑上游流域的植被分布呈现典型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气候寒冷湿润,适宜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粗枝云杉(PiceaasperataMast)的生长。本研究考虑到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人工、天然林之间的生态功能差异,将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天然常绿针叶林、高密度人工林、退化人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工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灌丛、落叶草地灌丛9个类型,如图2-4。以岷江柏(Cupressuschengiana)、白刺花(Sophoravrcifolia)、铁扫帚(Indigoferabungeana)等为主的落叶草地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下的干旱河谷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m–3500m区间,优势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semecarpifolia)等栎类、桦木属(Betula)等落叶阔叶先锋树种以及由云冷杉与桦木等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海拔3500m至4500m区间主要生长天然常绿针叶林、退化人工林、高密度人工林,多为云冷杉组成的针叶林;其上主要分布着绣线菊(Spiraeamongolia)、青茅(Deyeuxiascabrescens)等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图2-4杂谷脑流域植被分布图2.6植被恢复状况杂谷脑流域经1950~1980年间大规模采伐后森林资源趋于枯竭,随后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全面停止采伐进行封育、更新,进入恢复阶段[10]。该流域森林恢复过程分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自然恢复过程主要为采伐迹地初期自然形成悬钩子或箭竹灌丛,随后以桦木等阔叶先锋树种的天然更新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在有母树且又能结实的局部地段,冷、云杉等原生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也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J]. 贾松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11)
[2]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J]. 祁凯斌,黄俊胜,杨婷惠,包维楷,庞学勇. 生态学报. 2018(22)
[3]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龚诗涵,肖洋,郑华,肖燚,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2017(07)
[4]南北盘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地理科学. 2016(04)
[5]森林景观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J]. 奚为民,戴尔阜,贺红士.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1)
[6]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J]. 曹昀,杨杰,朱悦,王秀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7]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J]. 冯秋红,刘兴良,卢昌泰,吴晓龙,潘红丽,马文宝,刘世荣. 生态学报. 2016(17)
[8]林火干扰对大兴安岭主要林分类型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模拟研究[J]. 罗旭,贺红士,梁宇,吴志伟,黄超,张庆龙. 生态学报. 2016(04)
[9]森林景观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英文)[J]. 戴尔阜,吴卓,汪晓帆,付华,奚为民,潘韬.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1)
[10]新安江模型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探讨[J]. 刘金涛,宋慧卿,张行南,陈喜. 水文. 2014(01)
博士论文
[1]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D]. 崔雪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川西亚高山退化暗针叶林恢复评价的生态学基础及其对策[D]. 马姜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3]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 肖兴威.东北林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川西亚高山主要森林类型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研究[D]. 刘彦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2]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林地水文效应及评价[D]. 霍小鹏.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李双权.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41558
【文章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杂谷脑流域地理位置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17图2-3杂谷脑流域2010年6月降雨(a)和最高温(b)2.4土壤特征杂谷脑流域在土壤地理分区上属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森林和草甸草原土壤区。受温度、水分、植被等条件的影响,土壤类型的分布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垂直地带性。在降水丰富的低海拔地区发育着黄棕壤。海拔2000m以下的干旱河谷内土壤发育为山地褐土,多半生半干旱森林和灌丛植被。2000–4300m的高程区间土壤发育为山地灰褐土和棕壤,其中海拔3600m以上的范围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4300m以上依次为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研究区土壤种类较为丰富,所涵括的土壤类型达24种。其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土壤从大到小依次为薄层土(LEPTOSOLS),雏形土(CAMBISOLS)和高活性淋溶土(LUVISOLS),面积占比总计达80%以上。研究区土层浅薄,土壤结构松散或板结,且石砾含量高,加之早期岷江上游区域森林采伐,使得研究区域从80年代起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101]。2.5植被特征受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影响,杂谷脑上游流域的植被分布呈现典型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气候寒冷湿润,适宜岷江冷杉(Abiesfaxoniana)、粗枝云杉(PiceaasperataMast)的生长。本研究考虑到不同植被类型以及人工、天然林之间的生态功能差异,将流域内的森林植被划分为天然常绿针叶林、高密度人工林、退化人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工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灌丛、落叶草地灌丛9个类型,如图2-4。以岷江柏(Cupressuschengiana)、白刺花(Sophoravrcifolia)、铁扫帚(Indigoferabungeana)等为主的落叶草地灌丛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下的干旱河谷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m–3500m区间,优势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semecarpifolia)等栎类、桦木属(Betula)等落叶阔叶先锋树种以及由云冷杉与桦木等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海拔3500m至4500m区间主要生长天然常绿针叶林、退化人工林、高密度人工林,多为云冷杉组成的针叶林;其上主要分布着绣线菊(Spiraeamongolia)、青茅(Deyeuxiascabrescens)等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图2-4杂谷脑流域植被分布图2.6植被恢复状况杂谷脑流域经1950~1980年间大规模采伐后森林资源趋于枯竭,随后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全面停止采伐进行封育、更新,进入恢复阶段[10]。该流域森林恢复过程分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自然恢复过程主要为采伐迹地初期自然形成悬钩子或箭竹灌丛,随后以桦木等阔叶先锋树种的天然更新大量出现,与此同时,在有母树且又能结实的局部地段,冷、云杉等原生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也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J]. 贾松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11)
[2]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J]. 祁凯斌,黄俊胜,杨婷惠,包维楷,庞学勇. 生态学报. 2018(22)
[3]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龚诗涵,肖洋,郑华,肖燚,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2017(07)
[4]南北盘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刘璐璐,曹巍,邵全琴. 地理科学. 2016(04)
[5]森林景观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J]. 奚为民,戴尔阜,贺红士. 地理科学进展. 2016(01)
[6]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人工林碳蓄积量研究[J]. 曹昀,杨杰,朱悦,王秀文.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1)
[7]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J]. 冯秋红,刘兴良,卢昌泰,吴晓龙,潘红丽,马文宝,刘世荣. 生态学报. 2016(17)
[8]林火干扰对大兴安岭主要林分类型地上生物量预测的影响模拟研究[J]. 罗旭,贺红士,梁宇,吴志伟,黄超,张庆龙. 生态学报. 2016(04)
[9]森林景观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英文)[J]. 戴尔阜,吴卓,汪晓帆,付华,奚为民,潘韬.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01)
[10]新安江模型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探讨[J]. 刘金涛,宋慧卿,张行南,陈喜. 水文. 2014(01)
博士论文
[1]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土地覆盖和气候变化的响应[D]. 崔雪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2]川西亚高山退化暗针叶林恢复评价的生态学基础及其对策[D]. 马姜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7
[3]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 肖兴威.东北林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川西亚高山主要森林类型恢复过程中地上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研究[D]. 刘彦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2]川西亚高山不同植被类型林地水文效应及评价[D]. 霍小鹏.四川农业大学 2009
[3]长江上游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 李双权.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415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41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