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城市 ——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研究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1-11-10 19:32
在当下城市千城一面、城市文化缺失的乱象之中,城市中具有“岁月价值”与“历史痕迹”的文化遗产不断被新的批量性建筑和功能规划所取代,当代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同质性”早已代替原有城市中的“历史性”与“纪念性”,已然成为了城市风貌的超真实状态。针对城市的现状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文化遗产展示的城市理念——“博物馆城市”作为回应。将城市理解为博物馆,意在通过博物馆的视角,将城市空间看作为一种可被参观与阅读的“博物馆属性场所”。城市不仅是恒定的物理功能空间,更是一个可被编辑的、具有“博物馆属性”的系统体系。将博物馆与城市相并置,强调的是“博物馆具有的城市文化性”和“城市空间所具有的博物馆性”二者之间的同构可能,形成由“城市”与“博物馆城市”的二元对立理解,走向一种“博物馆城市”的文化系统理解。作为文化遗产利用的有效手段,展示是基于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将城市空间作为展示场所,通过博物馆属性的视角来保护、传播城市文化遗产,进而建构起另一种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研究视角。城市中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构成了城市独有的城市文化,众多历史性城市为文章论点提供了合理论据...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可突破点
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可能的涌现结果与涌现的主观预判,博物馆城市作为涌现的结果将使城市产生一种新质,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试图放弃两者概念所隐含的组合性与逻辑性,因为,在涌现之下,已有的经验判断都是徒劳的。基于上述三个思维层级的转变,可以使博物馆城市的概念生成具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思考模式与生成视角。而对博物馆城市的属性诠释,本质是对城市与博物馆两者内在交织属性的诠释,它基于两者可能的共同性、相互的可建构性与可组织的系统性之中,从而实现涌现的可能。涌现之下的建构过程,实质是将两者进行同构。图2.1由博物馆、城市的“独立概念”,到博物馆城市“系统概念”的思维转变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博物馆城市的理论构建37文化性”与城市所具有的“博物馆”属性相同构,两者同构的结果可以理解为一种“城市的博物馆性”,而从城市类型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具有“博物馆性”的城市类型——博物馆城市。本文将其界定为“博物馆城市”,而不用“城市博物馆”一词,意在强调城市与博物馆同构的结果是:一种基于“博物馆属性”与“博物馆目的”而建构的“城市理论”,即强调“城市”而非“博物馆”。因此,对于博物馆城市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城市的“博物馆性”的理解与探讨。3)明确同构结果的概念、构成核心与属性,进而建立起博物馆城市的类型分类、价值结构与生成策略。城市作为人类文化宏观的载体容器,是人类文明与文化长期生长的沃土与场所。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文化最为核心的构成内容。而博物馆作为具象的储存工具,其本身也是文化贮藏的容器,继而展示并教育着容器中的人民。博物馆的四项根本属性“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在城市尺度下则具有了新的理解:一种基于城市的空间、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为目的的城市型博物馆。这种博物馆以城市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载体,将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与保护,进而通过城市空间的展示形成教育与传播的目的。博物馆所隐含的四个目标: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则对应了城市视野下的两个核心:文化遗产与空间展示。城市的文化遗产既是被研究与保护的对象,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得以展开教育与传播活动的内容基矗城市空间展示则是具体的传播方法与教育手段。因此,由文化遗产与空间展示所形成的特殊城市文化关系,成为博物馆城市最为重要的属性特征。图2.2城市与博物馆交织的四个维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生活”的视角看城市历史景观动态保护和管理[J]. 王东,马建梅. 艺术工作. 2019(03)
[2]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论断[J]. 刘亚琼. 党的文献. 2019(02)
[3]伦敦工业遗产再生——以泰特现代美术馆及其周边地段为例[J]. 丁文越,朱婷文. 北京规划建设. 2019(02)
[4]花园·展馆·国家——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国家馆建设历程回顾[J]. 李俊,冯文俊,冯江. 新建筑. 2019(01)
[5]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的青少年美育实践[J]. 袁雁悦. 美育学刊. 2018(04)
[6]浅谈博物馆美育[J]. 王珊,杨博涵. 文化产业. 2018(09)
[7]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下的城市博物馆研究[J]. 周高亮.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7(Z1)
[8]基于城市策展视角的历史街区跨界复兴——以大栅栏更新计划为例[J]. 贾蓉. 装饰. 2017(05)
[9]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J]. 阮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5)
[10]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J]. 汪芳,吕舟,张兵,张松,董卫,刘沛林,黄震方,吴必虎,陆邵明,徐菲菲,甄峰. 地理研究. 2017(01)
博士论文
[1]文化空间集群与媒介传播—城市文化建设的“齿轮效应”研究[D]. 周烨.浙江大学 2016
[2]文化旅游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洋.西北大学 2016
[3]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 张心.山东大学 2016
[4]基于预设事件的建筑空间生成研究[D]. 马冶.中央美术学院 2016
[5]从“潜存”到“显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生成机制研究[D]. 杨昌新.重庆大学 2015
[6]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故事城市[D]. 郭龙.中央美术学院 2015
[8]分形梳理[D]. 李亮.中央美术学院 2014
[9]暂居城市[D]. 雷大海.中央美术学院 2014
[10]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周骥.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本雅明城市美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 赵珺.南京大学 2019
[2]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研究[D]. 师蔷薇.太原理工大学 2016
[3]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D]. 冯丹.中原工学院 2016
[4]遗产与传播[D]. 于云龙.重庆大学 2015
[5]德国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方法研究[D]. 齐昊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整合文化规划的地方城市规划体系调整[D]. 杜涵.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城市博物馆群发展研究[D]. 张蕊.河南大学 2011
[8]爱丁堡的城市郊区化问题研究(1767-1890)[D]. 杨漾.吉林大学 2006
[9]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D]. 陆保新.清华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87819
【文章来源】: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可突破点
而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可能的涌现结果与涌现的主观预判,博物馆城市作为涌现的结果将使城市产生一种新质,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试图放弃两者概念所隐含的组合性与逻辑性,因为,在涌现之下,已有的经验判断都是徒劳的。基于上述三个思维层级的转变,可以使博物馆城市的概念生成具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思考模式与生成视角。而对博物馆城市的属性诠释,本质是对城市与博物馆两者内在交织属性的诠释,它基于两者可能的共同性、相互的可建构性与可组织的系统性之中,从而实现涌现的可能。涌现之下的建构过程,实质是将两者进行同构。图2.1由博物馆、城市的“独立概念”,到博物馆城市“系统概念”的思维转变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博物馆城市的理论构建37文化性”与城市所具有的“博物馆”属性相同构,两者同构的结果可以理解为一种“城市的博物馆性”,而从城市类型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将其界定为一种具有“博物馆性”的城市类型——博物馆城市。本文将其界定为“博物馆城市”,而不用“城市博物馆”一词,意在强调城市与博物馆同构的结果是:一种基于“博物馆属性”与“博物馆目的”而建构的“城市理论”,即强调“城市”而非“博物馆”。因此,对于博物馆城市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城市的“博物馆性”的理解与探讨。3)明确同构结果的概念、构成核心与属性,进而建立起博物馆城市的类型分类、价值结构与生成策略。城市作为人类文化宏观的载体容器,是人类文明与文化长期生长的沃土与场所。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城市文化最为核心的构成内容。而博物馆作为具象的储存工具,其本身也是文化贮藏的容器,继而展示并教育着容器中的人民。博物馆的四项根本属性“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在城市尺度下则具有了新的理解:一种基于城市的空间、对城市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为目的的城市型博物馆。这种博物馆以城市空间作为博物馆的空间载体,将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与保护,进而通过城市空间的展示形成教育与传播的目的。博物馆所隐含的四个目标:研究、保护、教育与传播,则对应了城市视野下的两个核心:文化遗产与空间展示。城市的文化遗产既是被研究与保护的对象,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得以展开教育与传播活动的内容基矗城市空间展示则是具体的传播方法与教育手段。因此,由文化遗产与空间展示所形成的特殊城市文化关系,成为博物馆城市最为重要的属性特征。图2.2城市与博物馆交织的四个维度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生活”的视角看城市历史景观动态保护和管理[J]. 王东,马建梅. 艺术工作. 2019(03)
[2]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五个论断[J]. 刘亚琼. 党的文献. 2019(02)
[3]伦敦工业遗产再生——以泰特现代美术馆及其周边地段为例[J]. 丁文越,朱婷文. 北京规划建设. 2019(02)
[4]花园·展馆·国家——威尼斯双年展花园区国家馆建设历程回顾[J]. 李俊,冯文俊,冯江. 新建筑. 2019(01)
[5]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中的青少年美育实践[J]. 袁雁悦. 美育学刊. 2018(04)
[6]浅谈博物馆美育[J]. 王珊,杨博涵. 文化产业. 2018(09)
[7]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下的城市博物馆研究[J]. 周高亮.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7(Z1)
[8]基于城市策展视角的历史街区跨界复兴——以大栅栏更新计划为例[J]. 贾蓉. 装饰. 2017(05)
[9]文化传播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和策略[J]. 阮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05)
[10]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J]. 汪芳,吕舟,张兵,张松,董卫,刘沛林,黄震方,吴必虎,陆邵明,徐菲菲,甄峰. 地理研究. 2017(01)
博士论文
[1]文化空间集群与媒介传播—城市文化建设的“齿轮效应”研究[D]. 周烨.浙江大学 2016
[2]文化旅游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洋.西北大学 2016
[3]城市遗产保护的人本视角研究[D]. 张心.山东大学 2016
[4]基于预设事件的建筑空间生成研究[D]. 马冶.中央美术学院 2016
[5]从“潜存”到“显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生成机制研究[D]. 杨昌新.重庆大学 2015
[6]基于遗址保护理念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性设计研究[D]. 裴胜兴.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故事城市[D]. 郭龙.中央美术学院 2015
[8]分形梳理[D]. 李亮.中央美术学院 2014
[9]暂居城市[D]. 雷大海.中央美术学院 2014
[10]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周骥.华中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本雅明城市美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 赵珺.南京大学 2019
[2]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研究[D]. 师蔷薇.太原理工大学 2016
[3]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愁问题研究[D]. 冯丹.中原工学院 2016
[4]遗产与传播[D]. 于云龙.重庆大学 2015
[5]德国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方法研究[D]. 齐昊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6]整合文化规划的地方城市规划体系调整[D]. 杜涵.华南理工大学 2013
[7]城市博物馆群发展研究[D]. 张蕊.河南大学 2011
[8]爱丁堡的城市郊区化问题研究(1767-1890)[D]. 杨漾.吉林大学 2006
[9]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D]. 陆保新.清华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87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8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