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0 03:54
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来看,萧绍圩区历经两千年水利建设叠加而成的水利景观联系了自然、农业与聚落,构成了一个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景观系统,具有极高的生态意义和景观价值内涵。本文从历史变迁、形态结构、价值与核心特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对萧绍圩区水利景观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三个方面成果:(1)根据水利建设对地区景观形成的重要影响角度分为初步发展时期(西汉以前)、成熟时期(东汉至北宋)、调整完善时期(南宋至今)。整个水利建设旨在不断调整不同时期萧绍圩区“人-地-水”关系的最佳状态,东汉鉴湖的修筑与南宋鉴湖的垦废是两大转折点:鉴湖修筑形成大水域景观格局,奠定了萧绍圩区水环境基础;鉴湖垦废使水面逐渐破碎化,经不断地调整完善最终形成外有海塘御潮,内有运河水系网络调控的水利景观格局。(2)萧绍圩区水利景观整体由海塘景观和闸堰工程景观构成的外御水利景观系统围合,圩区内形成由陂塘景观、泻湖景观、河道景观构成的独立的运河水系景观系统,由外向内形成一个“海塘-闸-河道-泻湖-运河-陂塘-沟渠”的整体景观结构体系。(3)萧绍圩区水利景观具有以实用、美学、生态、遗产价值为主的景观价值,并从...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萧绍圩区研究范围Figure1.1ResearchareaofXiaoshaoRegion
2相关理论支撑13理论与实践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野。2.2.2文化景观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萧绍圩区的水利景观是人们为生存和发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类遗产(图2.1)。它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萧绍圩区原始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对圩内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模式,体现的是地区的历史和过往岁月中人工营造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目前,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理论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的方法论为探寻都江堰、大运河、通济渠等水利景观的历史景观价值及整体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水利景观作为萧绍圩区乡土景观结构的基储且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活态景观,是典型的有机演进的延续性文化景观。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审视水利景观,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现代适应性利用方法,是对萧绍圩区水利系统的景观价值的肯定和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有益补充。2.3可持续发展2.3.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8]。核心思想是“需要”和“限制”,宗旨是发展,首先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结合,再次是强调代际之间与代内之间的公平,最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范式,诠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续的必然性与唯一性[69]。2.3.2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水利景观,研究目的是促进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的永续利用和促进萧绍圩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的理论最终指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需要”,“需要”与“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萧绍圩区
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14神:尊重自然的淳朴生态观、保持人-地-水平衡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现状遗存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恢复、改造利用和展示。如果在水利景观的利用过程中,不采取限制措施或者控制手段,必将导致其过度开发、不当利用或者是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对水利景观的损毁、破坏或者闲置浪费,对未来人们对满足地域情感认同构成不可逆的危害[69]。因此,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形成“保护-利用-发展”的动态良性循环(图2.2):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和发展,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图2.2水利景观可持续利用理念建构Figure2.2Conceptualconstructionofsustainableuseofwaterconservancylandscap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的自然[J]. 王向荣,林箐. 城市环境设计. 2019(01)
[2]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 郭巍,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12)
[3]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 王向荣,林箐. 风景园林. 2018(09)
[4]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 郭巍,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09)
[5]13~16世纪山会平原水乡景观的形成与水利塑造[J]. 耿金. 思想战线. 2018(03)
[6]品不够的风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J]. 李奕成,张薇,王墨,兰思仁.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5)
[7]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的传统生态智慧[J]. 李婧,韩锋. 风景园林. 2017(11)
[8]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J]. 颜文涛,象伟宁,袁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4)
[9]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演变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J]. 张诗阳,王向荣. 风景园林. 2017(07)
[10]都江堰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J]. 张敏,韩锋,许大为. 规划师. 2016(S2)
博士论文
[1]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张茜.天津大学 2014
[2]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 舒波.西南交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太湖平原的传统水利景观系统研究及实践[D]. 满媛.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D]. 杨婧.东北农业大学 2017
[3]水利景观型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 姜苏.南京农业大学 2015
[4]北疆城市中水利遗产的景观利用初探[D]. 程璐.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绍兴市古代水利建设与地区景观发展初探[D]. 刘晓星.北京林业大学 2012
[6]萧绍平原河湖水利体系变迁与湘湖兴废之关系研究(1112-1927年)[D]. 黄强.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31858
【文章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萧绍圩区研究范围Figure1.1ResearchareaofXiaoshaoRegion
2相关理论支撑13理论与实践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野。2.2.2文化景观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萧绍圩区的水利景观是人们为生存和发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形成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类遗产(图2.1)。它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利用萧绍圩区原始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采取各种措施对圩内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模式,体现的是地区的历史和过往岁月中人工营造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目前,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理论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的方法论为探寻都江堰、大运河、通济渠等水利景观的历史景观价值及整体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水利景观作为萧绍圩区乡土景观结构的基储且历史功能持续演进的活态景观,是典型的有机演进的延续性文化景观。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审视水利景观,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与现代适应性利用方法,是对萧绍圩区水利系统的景观价值的肯定和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有益补充。2.3可持续发展2.3.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8]。核心思想是“需要”和“限制”,宗旨是发展,首先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结合,再次是强调代际之间与代内之间的公平,最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处理各种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提供了一种范式,诠释了发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续的必然性与唯一性[69]。2.3.2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利景观研究的重要价值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水利景观,研究目的是促进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的永续利用和促进萧绍圩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的理论最终指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需要”,“需要”与“价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萧绍圩区
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研究14神:尊重自然的淳朴生态观、保持人-地-水平衡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并在现状遗存的基础上进行修复、恢复、改造利用和展示。如果在水利景观的利用过程中,不采取限制措施或者控制手段,必将导致其过度开发、不当利用或者是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造成对水利景观的损毁、破坏或者闲置浪费,对未来人们对满足地域情感认同构成不可逆的危害[69]。因此,萧绍圩区水利景观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形成“保护-利用-发展”的动态良性循环(图2.2):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和发展,利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以“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永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图2.2水利景观可持续利用理念建构Figure2.2Conceptualconstructionofsustainableuseofwaterconservancylandscap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化的自然[J]. 王向荣,林箐. 城市环境设计. 2019(01)
[2]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 郭巍,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12)
[3]国土景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山—水—田—城体系[J]. 王向荣,林箐. 风景园林. 2018(09)
[4]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 郭巍,侯晓蕾. 风景园林. 2018(09)
[5]13~16世纪山会平原水乡景观的形成与水利塑造[J]. 耿金. 思想战线. 2018(03)
[6]品不够的风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J]. 李奕成,张薇,王墨,兰思仁. 现代城市研究. 2018(05)
[7]贵州鲍家屯喀斯特水利坝田景观的传统生态智慧[J]. 李婧,韩锋. 风景园林. 2017(11)
[8]探索传统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以世界文化遗产区都江堰灌区为例[J]. 颜文涛,象伟宁,袁琳.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4)
[9]宁绍平原河网水系的形成、演变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J]. 张诗阳,王向荣. 风景园林. 2017(07)
[10]都江堰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J]. 张敏,韩锋,许大为. 规划师. 2016(S2)
博士论文
[1]南水北调工程影响下京杭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 张茜.天津大学 2014
[2]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 舒波.西南交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太湖平原的传统水利景观系统研究及实践[D]. 满媛.北京林业大学 2019
[2]以农田水利工程为主导的乡村景观空间营造研究[D]. 杨婧.东北农业大学 2017
[3]水利景观型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D]. 姜苏.南京农业大学 2015
[4]北疆城市中水利遗产的景观利用初探[D]. 程璐.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绍兴市古代水利建设与地区景观发展初探[D]. 刘晓星.北京林业大学 2012
[6]萧绍平原河湖水利体系变迁与湘湖兴废之关系研究(1112-1927年)[D]. 黄强.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31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53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