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洲滩杨树人工林对钉螺孳生的影响
本文选题:杨树人工林 + 钉螺 ; 参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为探讨修枝强度、林农间种、异龄林等因素对洞庭湖洲滩钉螺孳生的影响,对拐棍洲有螺滩地杨树人工林的螺情分布进行了长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4年生杨树林,修枝次年林分内的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修枝当年,其中1/3修枝强度次年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较修枝当年分别降低了68.00%和80.80%。林农间种的杨树林较翻耕不种和不耕不种的杨树林抑螺效应显著,翻耕而不间种的杨树林,活螺框出现率与不耕不种的1年生杨树林一样,但活螺密度却较不耕不种下降了47.20%。异龄林营造后,活螺密度大致呈下降趋势,营造后的第2、3、4年时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布较营造当年下降73.33%、50.00%、77.67%和75.96%、43.94%、83.85%。林分郁闭后,全面翻垦的林分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比不翻垦的林分低直至趋于零。除了高程(32.64m)较高的林分外,其他高程全耕不种林分内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低于全垦间种。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uning intensity, forest interspecies and different age forest on the snail breeding in Dongting Lake, a long-term fixed-poi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nail situation distribution of poplar plantation on the shoal of snail beach in crutching I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mergence rate of living snail frame and density of living snail in 4 year old poplar forest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year of pruning, in which 1 / 3 of pruning intensity was decreased by 68.00% and 80.80% compared with that of pruning year. The snail inhibition effect of poplar trees planted between forest and agriculture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non-tillage and non-tillage poplars. In poplar trees without cultivation, the emergence rate of living snail frame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non-tillage poplar trees, but the density of living snail decreased by 47.20% compared with that of non-tillage poplar trees. After planting, the density of living snail in different age forest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percentage of live snail frame appeared at the 3rd and 4th year after planting, and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living snail decreased 73.33 ~ 50.005% and 77.67% and 43.94g / 83.8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same year. After stand closure, the emergence rate of living snail frame and density of living snail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unreclaimed stand, and tended to zero. Except for the stand with higher height (32.64m), the density of living snail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cultivated forest, and the occurrence rate of living snail fram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hole cultivated forest.
【作者单位】: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同类型区血防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2011BAD38B070501)
【分类号】:S792.11;R53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彭镇华,孙启祥,康忠铭,姚永康;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2 江惠东;王万贤;唐万鹏;胡兴宜;;滩地抑螺防病林植物群落特征及抑螺效果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吴立勋;汤玉喜;吴敏;徐世凤;林建新;;洞庭湖滩地杨树抑螺防病林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4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血防林课题组;肖正东;吴中能;刘俊龙;;安徽升金湖低丘、滩地抑螺防病林复合经营模式调查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年03期
5 黄家洪,丁明堂,黄芳;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6 彭镇华;;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抑螺防病机理[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年02期
7 张旭东;彭镇华;周金星;;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机理的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3期
8 杭德荣,周晓农,洪青标,颜维安,吴荷珍,杨坤;环境温度与钉螺耗氧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娜;马婷;肖良俊;朗南军;;兴林灭螺的机理研究与应用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5期
2 蒲真清;黄继山;刘俊;张玉平;;植物灭螺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3 王家生;卢金友;魏国远;姚仕明;;环境变化对钉螺扩散影响规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3期
4 王月容;周志翔;周金星;孙启祥;;长江滩地植被缓冲带类型及功能与生态重建[J];湖北林业科技;2010年04期
5 李玲;胡兴宜;孙启祥;王晓荣;;生物生态灭螺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湖北林业科技;2012年01期
6 朱丹;周晓农;;灭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06期
7 吴文友;黄庆丰;黄成林;;南埂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生长量规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2年02期
8 肖正东;佘诚棋;;安徽不同区域林农复合经营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13年02期
9 何小定;秦金舟;刘桂华;;池州市沿江低丘钉螺分布与土地类型和草本植被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10 王迪友;邓文强;杨帆;;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宋绪忠;黄河下游河南段滩地植被特征与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王昭艳;长江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与水汽通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3 黄玲玲;竹林河岸带对氮磷截留转化作用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杨永峰;乌桕抑螺效果及其机理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刘文国;湖南岳阳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水热、CO_2通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蒋俊明;四川紫色丘陵区钉螺生境特征及抑螺防病林控螺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计红冰;乌桕的灭螺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毅川;郑州黄河滩地生态与景观重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黄玲玲;山丘区钉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吴波;鄱阳湖湿地洲滩钉螺体内重金属的积累分布及其作为生物监测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王灵艳;洞庭湖区滩地植被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蒲真清;三种植物制剂的灭螺效应及其酶动力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李锐祈;滩地抑螺防病林对钉螺孽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8 高升华;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甲烷通量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张蕊;滩地杨树林土壤呼吸对模拟氮沉降与淹水的响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王星梅;钉螺体内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指示作用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旦明,马珠,姚喻,彭镇华;枫杨、乌桕灭螺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S1期
2 吴泽民,何云核,孙启祥;安徽长江滩地农林复合系统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彭镇华,孙启祥,康忠铭,姚永康;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S1期
4 张旭东,姚永康,,彭镇华,康忠铭;长江中下游有螺滩地综合治理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5 孙启祥,彭镇华,康忠铭,於凤安;滩地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选择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冯延寿,余焱生,张家来;江滩“兴林灭螺”营林技术措施的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1994年04期
7 黄水生,杨先祥,吕桂阳,王加松,雷勋辉,简维斌,高戟,卢宏飞;江河滩地营林垦种对钉螺和人群血吸虫感染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3期
8 杨建明,李亚东;长江防浪林中草丛和藻类与钉螺分布密度的调查[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吴立勋,程政红,徐世凤,吴昭武,蒋达权,姚贤清,温晓峰,彭光裕,苏卫平;滩地造林与灭螺防病关系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10 邓大清,苏卫平,王志新;滩地造林与钉螺分布关系的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波;穆作文;蔡鸿宇;宋明辉;刘忠刚;葛秉珏;林琴;;徐州杨树人工林存在问题的探讨[J];江苏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2 郑文延;王辉;;如何掌握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5期
3 方升佐;;中国杨树人工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10期
4 胡亚林;曾德慧;姜涛;;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J];生态学报;2009年08期
5 李光明;马庆宪;;浅议我省杨树人工林现存的问题及有效管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0年02期
6 田柳;任桂芳;李永;郭民伟;朴春根;;北京市杨树人工林微生物区系分析[J];林业科学;2010年03期
7 张春华;佟修;;杨树人工林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年04期
8 秦盛华;;浅谈杨树人工林灌溉对生长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22期
9 贝尔格莱德 ,陈炳浩;南斯拉夫杨树人工林[J];山东林业科技;1980年04期
10 孙有德;;杨树人工林间伐效果的调查[J];吉林林业科技;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华田;姜岳忠;刘福德;孔令刚;;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态环境及林木生长的影响[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2 王华田;姜岳忠;刘福德;孔令刚;;连作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态环境及林木生长的影响[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延林;
本文编号:198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198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