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IL-17通过MAPK信号通路诱导CCL7在巨噬细胞抗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中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0-03-25 07:07
【摘要】:宿主防御新生隐球菌感染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NK细胞和T细胞共同作用完成的。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一般被认为是新生隐球菌感染的一线天然屏障。宿主感染新生隐球菌后,这些DC和巨噬细胞吞食并破坏侵入的隐球菌,向T细胞提呈隐球菌抗原,并产生启动和引导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介质(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研究证明,肺脏DC和肺泡巨噬细胞的耗竭导致了感染新生隐球菌的小鼠病情迅速恶化和死亡。因此,肺泡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抗新生隐球菌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在新生隐球菌感染过程中连接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IL-17作为Th17型细胞主要代表之一,在细胞外的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清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IL-17的产生与减少隐球菌负荷有关,表明IL-17在产生保护性抗隐球菌免疫应答方面也有重要作用。CCL7,也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3(MCP-3)由于其强大的趋化作用,在许多病理机制中都有涉及。然而,其被IL-17调制,却很少受到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证明了在新生隐球菌感染巨噬细胞中IL-17可介导CCL7的诱发。并且,这种效应是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介导,导致CCL7表达增加。了解CCL7表达的调控可以为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潜在治疗靶点的发展提供见解。第一部分: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表达降低本部分将探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的表达情况。纳入上海长海医院和长征医院2008年5月~2016年8月患者28例,并且收集同时期健康对照者30例。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其IL-17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实验室培养RAW264.7细胞至对数生长期,用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刺激RAW264.7细胞,分别在刺激后的0、4、8、12小时后收集细胞和上清,进行RT-PCR和ELISA检测IL-17在基因和蛋白层面的表达。结果表明,热灭活新生隐球菌与巨噬细胞系共培养后,IL-17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呈时间依赖性增高,在12小时达到最高。本部分结果提示,IL-17可能通过影响新生隐球菌免疫应答而参与到发病机制中。第二部分:巨噬细胞抗隐球菌感染免疫过程中MAPK/CCL7表达升高本部分将探讨MAPK代表蛋白/CCL7在巨噬细胞抗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中的表达。实验室培养RAW264.7细胞,待呈对数增长后与热灭活新生隐球菌共培养12小时后收集上清,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CCL7在基因和蛋白层面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培养0、8、12小时后巨噬细胞中MAPK的代表蛋白的表达水平。再分别用MAPK的代表蛋白ERK、JNK、p38的抑制剂预处理,检测热灭活隐球菌诱导后巨噬细胞CCL7的表达,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热灭活隐球菌诱导后巨噬细胞CCL7表达明显升高(P0.05),并且巨噬细胞中MAPK代表蛋白ERK、JNK和p38的磷酸化均增加;ERK、JNK的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导致新生隐球菌感染诱导巨噬细胞表达CCL7降低,而p38的抑制剂处理巨噬细胞则没有这种现象。本部分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感染新生隐球菌后可以通过MAPK中的ERK、JNK信号通路来增强CCL7的产生来增强免疫。第三部分:IL-17可通过MAPK信号通路介导巨噬细胞中CCL7的表达上调本部分将探讨IL-17对新生隐球菌诱导的巨噬细胞CCL7产生的调控机制。实验室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待其呈对数增长趋势时分别以不同浓度的rhIL-17(25,50以及100 ng/ml)预处理巨噬细胞,并与新生隐球菌以1:10的比例共同孵育12小时。同时设立对照组,对照组为未加入rhIL-17预处理但与新生隐球菌以1:10的比例共孵育的等体积巨噬细胞,也即加入rhIL-17的浓度为0 ng/ml。1.不同浓度rhIL-17(0,25,50以及100 ng/ml)预处理后,ELISA检测巨噬细胞抗新生隐球菌免疫过程中CCL蛋白的表达水平;用100 ng/ml rhIL-17预处理后,并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与新生隐球菌共培养0、8、12小时后ERK、p38、JNK的表达水平。2.控制实验因素,即在用rhIL-17刺激之前,分别用各自信号通路的特定抑制剂处理巨噬细胞,并与新生隐球菌以1:10的比例共同孵育12小时后,ELISA检测评估CCL7的表达;另一方面,在用rhIL-17刺激巨噬细胞之前,用CCL7阻断抗体处理,并与新生隐球菌以1:10的比例共同孵育12小时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JNK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巨噬细胞在不同浓度的IL-17(对照组0ng/ml,实验组25、50和100ng/ml)中培养12h,CCL7的表达在基因和蛋白层面都随着IL-17的浓度的升高而依次递增,在100 ng/ml时最高;而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用100 ng/ml rhIL-17预处理后,巨噬细胞与新生隐球菌共培养后ERK、p38、JN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2.ERK的抑制剂MEK(U0126,10μm)、JNK的抑制剂JNK(SP600125,10μm)预处理细胞,导致IL-17介导CCL7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38的抑制剂p38(SB203580,10μM)却未产生明显影响。而在用rhIL-17刺激之前,用CCL7阻断抗体处理,然后以100 ng/ml rhIL-17预处理巨噬细胞,并与新生隐球菌以1:10的比例共同孵育12小时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JNK的表达水平,结果示,ERK、JNK表达无明显改变。本部分结果提示:IL-17可以通过上调MAPK信号通路表达调节新生隐球菌诱导的巨噬细胞CCL7的产生。
【图文】:

外周血,患者,新生隐球菌,共培


图 1.1 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 PBMC 中 IL-17 表达情况(* 表示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隐球菌菌株 H99 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 RAW264.7 后 IL-17mRN活新生隐球菌 H99 与生长至对数期的巨噬细胞细胞共培养,8、12 小时后收集细胞提取 RNA,利用特异性 IL-17 引物对其进表达。R-T PCR 结果表明,,热灭活新生隐球菌与巨噬细胞共培达成时间依赖性增高,在 12 小时达到最高。但在孵育第 4 小统计学差异,8小时和12小时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

新生隐球菌,共培养,菌株


P<0.05)2.新生隐球菌菌株 H99 刺激小鼠巨噬细胞系 RAW264.7 后 IL-17mRNA 的表达(图1.2)。热灭活新生隐球菌 H99 与生长至对数期的巨噬细胞细胞共培养,分别在共培养的 0、4、8、12 小时后收集细胞提取 RNA,利用特异性 IL-17 引物对其进行 RT-PCR检测 IL-17 表达。R-T PCR 结果表明,热灭活新生隐球菌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IL-17的 mRNA 表达成时间依赖性增高,在 12 小时达到最高。但在孵育第 4 小时表达与 0小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小时和12小时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分别为0.018和0.003。图 1.2 新生隐球菌菌株 H99 与 RAW264.7 共培养不同时长后 IL-17mRNA 表达(*表示与共培养 0 小时比较,P<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1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宇;刘海珠;;肾病综合征合并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1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6年05期

2 杨蕤,胡福定,毕虹,金志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肺新生隐球菌感染扩散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年09期

3 郭秀军;瘳万清;;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合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3期

4 陈剑 ,李若瑜;新生隐球菌常用哪些检测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阳眉;从一例巴西HIV感染者分离出非典型的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2年06期

6 马廉兰;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实验方法的改进[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唐宁枫;用表达的序列标记制备染色体特异性探针以分离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8 唐宁枫;新生隐球菌和肺泡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5期

9 吴建华;新生隐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4年06期

10 吴梅;全身性新生隐球菌病[J];江苏医药;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2 法振宗;方伟;顾菊林;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嗜中枢性机制研究进展[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3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裕充;潘炜华;温海;廖万清;顾菊林;徐红;陈江汉;;采用基因芯片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前后新生隐球菌mRNA表达差异[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王琳淇;;新生隐球菌社会性、致病性与毒力进化的分子关联[A];中国菌物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抗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艳红;养鸽谨防脑膜炎[N];保健时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何佳颐;养鸽子当心患上脑膜炎[N];健康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庆涛;低氧对新生隐球菌转录组的影响和隐球菌漆酶的表达纯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2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3 赵志宇;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CAP10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徐赤宇;丝氨酸蛋白酶介导隐球酵母细胞穿越血脑屏障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9 李秀丽;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构建、影响因素及耐药性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10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安妮;自噬对新生隐球菌有性生殖和致病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2 韩连涛;新生隐球菌致病性相关基因FRT1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3 杨静文;IL-6/STAT3/TGF-β轴在单核细胞抗新生隐球菌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胡红丽;IL-17通过MAPK信号通路诱导CCL7在巨噬细胞抗新生隐球菌感染免疫中的表达[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5 李颖芳;TGF-β对小鼠新生隐球菌感染及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6 陈雪雯;新生隐球菌通过S100A10影响MMP9侵袭血脑屏障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7 边富宁;新生隐球菌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与耐药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

8 范娟;新生隐球菌感染后AQP4表达与脑水肿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张蕾;PPP1R26-AS1调控单核细胞抗新生隐球菌免疫应答及其疾病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10 赵荻;AQP4表达下调对新生隐球菌感染所致脑水肿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9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599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