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参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图文】:
7图 1. 均值分布图表 3 术后 VAS 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差异 P<0.05,△:电压参数有显著优势 P<0.05)PRE PO 3m 6m 17.63±0.881.70±0.94*2.59±0.67 2.97±0.55 2.64±7.46±0.641.47±0.97*1.96±0.82 2.22±0.65 2.28±7.43±0.72 1.05±0.82*△1.56±0.83△1.59±0.84△1.75±7.72±0.68 0.90±0.75*△1.24±0.74△1.25±0.83△1.29±
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长期随访,每月随访一次记录相关指标,包括 VAS 评分疼痛缓解率进行评定确定是否治疗有效,记录数据进行生存分析(见图 2)。生存分析开始至截止时间共计观察 22 个月。如图所示,4 种治疗模式的有效率随时间推进而降低,从增长速率看 45V 组在 3-8 个月间有较明显的疗效不佳病例增加,而 65V 组则将此时间段延长至 3-12 个月。从生存函数上看各组在术后 3m、6m、12m 有效率分别为:(A:93.7%、B:100.0%、C:100.0%、D:100.0%(A:63.6%、B:85.0%、C:96.2%、D:96.2%)(A:56.5%、B:58.9%、C:80.0%、D:85.5%)即高电压组更好的保持了术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整体走向趋势分析,C、D 组复发率少于 A、B 组;D 组少于 C 组,但无统计学差异,B 组优于 A 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终的复发率看,高电压组患者复发率少于低电压组,,且在设定较低电压后增加射频时间也能提高治愈率。对生存分析相关因素进行 cox 比例风险回顾模型分析,P=0.084>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故不进行进一步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崇荣;卢振和;;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原则与策略[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2 叶永贤;林洪;沙漠;丁真奇;;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年03期
3 王文淼;姜玖良;马宁;孙颖;董楷;徐悦;谭文彬;刘宏生;;细胞自噬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分子机制[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9年02期
4 杜衍志;;加巴喷丁与曲马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不同性质疼痛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32期
5 曹国庆;;时间护理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年09期
6 孙毅;王婷婷;王芳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年01期
7 张慧;申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年01期
8 曾嵘;陈文军;贾文辉;张琴琴;赵晓霞;胡风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抑郁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年05期
9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10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专辑》已出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红;;可视技术下神经病理性疼痛微创介入治疗[A];2018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年会资料汇编[C];2018年
2 杨甜;姜保春;曹德利;何丽娜;高永静;;长链非编码RN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脊髓中表达谱分析[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查磊琼;彭志友;冯智英;;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新进展[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4 李京;李春蕊;高静;;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沟通策略[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王家双;陈军;;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规范化临床诊疗[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柯雪茹;雷波;曹兴华;王明春;;膝关节炎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疼痛程度及疾病分期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薛鸿林;林润华;林雪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例分析并文献复习[A];第六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8 赵佳丽;陈秋红;李红娜;曾莉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进展[A];第六届全国药学服务与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9 邵金平;李璐;赵青赞;陈雪梅;李鸣;臧卫东;;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脊髓胶质细胞参与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A];中国解剖学会2015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5年
10 王慧星;;自噬在富氢水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作用[A];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浩钦;一种可降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法[N];医学参考报·灾害救援医学频道;2016年
2 记者 王丹;新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共识发布[N];健康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吴卫红;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医患双方的临床难题[N];健康报;2010年
4 记者 朱国旺;神经病理性疼痛尚缺有效治疗手段[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刘立夏 实习记者 宁艳阳;绿色镇痛:帮助公众科学管理疼痛[N];健康报;2012年
6 记者 刘欣茹;200家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心将建[N];健康报;2012年
7 靖文;神经病理性疼痛在研药GRC10693完成Ⅰ期临床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董国平;好定位助临床推广“三级跳”[N];医药经济报;2014年
9 赵德恒 耿莹 杨焕;抓住疾病特征 注重确证试验[N];中国医药报;2013年
10 王迪;神经痛药物市场有利可图[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利;抗氧化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和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胡榕;脊髓背角APC-Cdh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觉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3 孟殿怀;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相关因素的动态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4 宗剑;罗格列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抗抑郁作用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5 袁静静;背根神经节中转录因子OCT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调控作用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曾雁雁;SIRT1/CLC-3介导脉冲射频治疗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7 卢山;microRNA-449a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D];吉林大学;2018年
8 樊肖冲;MZF1通过调控TRPV1的表达介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分子机制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9 张志玲;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表达调控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年
10 桑康宁;音乐环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所伴随的焦虑情绪障碍的改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明岚;可量化型小鼠坐骨神经缩窄性病理神经痛模型的建立与评估[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陈沁怡;TMEM16A在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年
3 谭朝阳;内源性硫化氢上调Nav1.7电压门控钠通道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D];石河子大学;2019年
4 文晓娟;大黄素基于JNK3通道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冯小金;神经病理性疼痛促进脊髓背角浅层功能性Cav3.2上调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6 张雅玲;微囊化雪旺细胞移植对P2X2/3受体介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7 高龙飞;脊髓M1/M2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实验研究[D];济宁医学院;2019年
8 韩镇锴;不同参数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9 王鑫蕊;氧化苦参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中N-、L-型钙通道介导作用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张萌雅;去甲基化酶TET1参与奥沙利铂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0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68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