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CBM)是一种由暗色真菌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CBM的致病菌以着色霉属(Fonsecaea spp.)和枝孢瓶霉属(Chladophialophora spp.)为主。着色霉属中裴氏着色霉(Fonsecaea pedrosoi)、Fonsecaea monophora、Fonsecaea nubica和Fonsecaea pugnacius均是CBM的致病菌。Najafzadeh等人在2010年首次报道了F.nubica,其在形态学上与裴氏着色霉和F.monophora类似,难以区分,通过测定AFLP分子标记技术、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部分细胞分裂周期(Partial beta-tubulin,CDC42)、β-微管蛋白(Partial beta-tubulin,BT2)和肌动蛋白(Actin,ACT1),将F.nubica作为新的物种从裴氏着色霉中分离出来。目前既往文献中已报道40多株F.nubica,这些菌株主要从巴西、中国、非洲、法国、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韩国和孟加拉这些国家中分离出来。该病好发于人体的外露部位,多见于小腿和足部,农民、工人、赤脚工作者多见。CBM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好发于41~70岁的男性。硬壳小体是CBM的典型特征。CBM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由于致病菌的多样性、抗真菌药物的生物有效性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目前CBM的治疗方案尚无“金标准”,该病的治疗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大挑战。目的1.总结一例Fonsecaea nubic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和实验特征;2.回顾迄今国内外报道Fonsecaea nubic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的文献。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临床诊断一例75岁男性Fonsecaea nubica致着色芽生病,发现右上背部红色斑块15月,曾有外伤史。2.组织病理学检查:于患者右上背皮损处环钻取材,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送检至病理科进行HE染色、PAS染色及六胺银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3.真菌培养:刮取患者右上背部皮损,接种于沙堡罗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28℃下进行培养14天,看到菌落形成。4.直接真菌镜检(10%KOH):挑取菌落的菌丝,直接涂片,显微镜下观察标本。5.真菌荧光染色:接种标本于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在28℃下进行小培养7天。小培养标本用伊文思蓝+钙荧光白染色后,荧光显微镜在白光、紫外线及混合光下观察。6.扫描电镜:用2.5%戊二醛溶液在4℃下固定标本4小时,用乙醇(50%、70%、90%和100%)进行脱水后,在扫描电镜下进行观察。7.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菌落DNA,分别对其转录间隔区序列(ITS)和肌动蛋白(ACT1)进行PCR扩增,PCR产物送至擎科生物进行测序。8.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院推荐的CLSI 38-A2方案,选择近平滑念珠菌ATCC 22019作为质控菌株,检测下列抗真菌药物的MIC(最小抑菌浓度)值: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9.系统发育树:用MEG6.0软件基于ITS及邻近序列构建Fonsecaea nubica的系统发育树。10.回顾国内外已报道的F.nubica致着色芽生菌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和Elsevier进行检索,对其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表现、真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扫描电镜、分子生物学、体外药敏试验和治疗方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患者男,75岁,河南农民,因“右背部红色斑块15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皮肤科检查:右背部可见一大小为40mm×10mm红色斑块,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皮损高于皮肤表面,表面可见多个黑点,无鳞屑、化脓、破溃,无局部淋巴结肿大。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为Fonsecaea nubica致着色芽生菌病。治疗经过: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16周联合手术治疗后痊愈,随访8个月未复发。2组织病理:HE染色:表皮可见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可见肉芽肿性改变,多核巨细胞内可见蔟状分布的硬壳小体。PAS染色及六胺银染色阳性。3真菌培养:可见生长缓慢的黑色菌落,中央微隆起,表面可见绒毛样菌丝。4真菌直接镜检:观察到棕色分隔菌丝。5真菌荧光染色:可见无数淡棕色、有隔膜的分生孢子和喙枝孢型的分生孢子。6扫描电镜:镜下可见喙枝孢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其上存在齿状突起,多个分生孢子位于分生孢子梗顶端。7分子生物学:将所测得的菌株核苷酸序列通过BLAST,在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比较。PCR产物经鉴定与F.nubica菌株CBS 269.64同源性为100%(GenBank编号:MH988741)。8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的MIC值分别为0.5μg/ml、0.5μg/ml、8μg/ml和32μg/ml,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的MIC值均低于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9用MEG6.0软件基于ITS及邻近序列构建Fonsecaea nubica的系统发育树。10文献资料:经文献检索,共5例F.nubica致CBM纳入该文献研究。日本1例,法国1例,孟加拉1例,中国广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6岁,最小年龄32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病程5.1年,最短1年,最长10年;5例患者皮损分别位于右下肢、右大腿、右手腕、左上肢、右耳廓。5例均有外伤史。5例皮损主要为斑块型,其中1例伴左腕、左肘关节活动异常。5例均行组织病理检查,其中4例HE染色可见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及硬壳小体。2例行直接真菌镜检,仅1例观察到硬壳小体。5例均行真菌培养,表现为黑色、灰色、橄榄色、天鹅绒样状的菌落。5例均行真菌小培养镜检,可见深棕色、棕色、淡棕色分隔菌丝,淡棕色分生孢子,呈顶生或者间生,为单细胞,短棒状,单链状或者短链状排列,部分可见齿状突起。5例均对病原菌rDNA的ITS序列进行测序,PCR产物经鉴定,最终确定菌种为F.nubica。2例进行了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1例的MIC值: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1例的MIC值:氟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伊曲康唑。1例治疗方案未提及,余4例分别采取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特比萘芬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均好转。结论1.结合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诊一例Fonsecaea nubic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2.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5例Fonsecaea nubic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本案例为第6例,系中国北方首例。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56
【图文】: a 皮肤科检查 右上背部可见一大小为 40mm×10mm 红色斑块,形似瘢痕,境界规则,皮损高于皮肤表面,表面可见多个黑点(黑色血痂),无鳞屑、化脓、b
a 皮肤科检查 右上背部可见一大小为 40mm×10mm 红色斑块,形似瘢痕,境界规则,皮损高于皮肤表面,表面可见多个黑点(黑色血痂),无鳞屑、化脓、a
图 1.1c 术后随访 8 个月,局部无复发,仅遗留术后瘢痕。组织病理E 染色:表皮表现为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形成的混合性肉芽肿,可见单个、蔟状堆积的棕色、圆形、厚壁、有分隔的细胞,即硬erotic body)(见图 1.2a、图 1.2b、图 1.2c)。PAS 染色阳性,多核巨个蔟状分布的紫红色硬壳小体(见图 1.2d)。六胺银染色阳性,真分布的黑色圆形细胞,即硬壳小体(见图 1.2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琴;晏文;鲁东平;孙东升;贾常莎;陈雷刚;谌宏运;张信江;;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年12期
2 田伟;刘晶晶;赵蕊;叶小茵;王育英;林立航;赵敬军;;着色芽生菌病3例诊治体会[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0年12期
3 刘桂英;姜丽亚;金红;任玉波;;着色芽生菌病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10期
4 张锡宝,黄进梅;着色芽生菌病误诊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5 马洁浩,郭宁如;着色芽生菌病:巴西亚马逊地区325例的回顾性研究[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2期
6 虞瑞尧,高岭;氟康唑治愈1例着色芽生菌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7 胡碧清;;着色芽生菌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06期
8 查锦东;刘冬先;李慎秋;文莉;王国友;;伊曲康唑联合碘化钾治疗着色芽生菌病1例[J];医药导报;2007年03期
9 吕桂霞,郭宁如;用免疫正常小鼠建立慢性着色芽生菌病模型[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10 王静,吴文新;脑着色芽生菌病1例[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彤云;卢凤艳;何黎;;耳部着色芽生菌病1例[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梁红忠;毕爽;连青;;着色芽生菌病1例[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3 赵敬军;田伟;刘晶晶;赵蕊;叶小茵;王育英;林立航;;福建地区3例着色芽生菌病诊治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4 雷卫;董碧麟;黄萌;曾宪玉;;反复迁延不愈着色芽生菌病1例[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5 陈明亮;黄晓燕;;着色芽生菌病1例[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席丽艳;张军民;李希清;鲁长明;孙九峰;谢治;刘红芳;;中国南方的着色芽生菌病及其病原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王香兰;冯义国;陈庆秀;王俊民;廖岩;;延治误治着色芽生菌病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爱平;孙毅;涂平;陈伟;万U
本文编号:2759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5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