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孢子丝菌素皮试快速诊断孢子丝菌病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2 18:24
【摘要】:研究背景:孢子丝菌病是一种深部真菌病,可以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组织的亚急性和(或)慢性感染,也可向内脏和骨骼播散,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的播散性感染。本病在我国东北地区相对多发,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目前该病的诊断需要进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耗时较长。部分欧美地区采用孢子丝菌素皮试的方法用于快速诊断和筛查孢子丝菌病,但我国尚未开展,是否可将该方法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孢子丝菌病模型,提取孢子丝菌素,皮试观察阳性率结果,以验证孢子丝菌素皮试是否可以快速诊断孢子丝菌病。方法:1.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保存的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用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平板培养基于25℃条件下培养2周~4周,制备孢子丝菌悬液。2.选取昆明远交系雄性小鼠4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各20只,两组再分为尾静脉组和皮下注射组各10只。模型组注射孢子丝菌悬液建立小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第四周时从模型组每组随机选取2只小鼠处死进行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验证小鼠孢子丝菌模型是否成功。3.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保存的孢子丝菌临床分离菌株,用沙氏葡萄糖液体(SDB)培养基25℃条件下培养1周~2周。将形成菌膜的液体培养基进行离心、均质、除菌过滤和分装,获得孢子丝菌素原液。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出标准曲线,计算出孢子丝菌素的蛋白浓度。4.小鼠孢子丝菌模型成功建立后,模型组分别进行皮内注射0.1ml孢子丝菌素原液、1:50倍稀释液、1:100倍稀释液,对照组皮内注射0.1ml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的48小时及72小时观察并记录结果。评判标准:红斑直径0.5cm为阴性,红斑直径0.5~1.0cm为弱阳性,红斑直径1.0~2.0cm为阳性,红斑直径2.0cm为强阳性。5.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组阳性率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1.模型组皮下注射组及尾静脉组所有小鼠皮肤均出现皮损改变,多数在7~14天于接种处出现红斑、结节、结痂,28天时达高峰。皮下注射组病变多位于接种处及临近皮肤,尾静脉组病变多局限于尾部。组织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符合孢子丝菌病改变。2.提取的孢子丝菌素原液蛋白含量为106ug/ml。3.模型组各组间48小时和72小时阳性结果均一致。采用SPSS19.0软件,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组阳性率结果进行检验,尾静脉组原液皮试阳性率(12.5%)和皮下注射组原液皮试阳性率(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P0.05),尾静脉组1:50稀释液皮试阳性率(37.5%)和皮下注射组1:50稀释液皮试阳性率(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P0.05),尾静脉组1:100稀释液皮试阳性率(25.0%)和皮下注射组1:100稀释液皮试阳性率(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P0.05)。模型组原液、1:50倍稀释液、1:100倍稀释液皮试阳性率分别为6.3%、43.8%、31.3%,1:50倍稀释液即有效浓度为2.15μg/ml皮试阳性率最高。结论:1.免疫正常的小鼠孢子丝菌病造模成功率为100%。2.小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孢子丝菌素皮试阳性率较低,是否可以将孢子丝菌素皮试用于快速诊断孢子菌病须进一步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56
【图文】:

皮下注射,小鼠,背部,孢子丝菌病


第 3 章 实验结果第 3 章 实验结果3.1 小鼠孢子丝菌病模型建立结果模型组所有小鼠均出现皮损改变,多数在 7~14 天于接种处出现红斑、结节、结痂,28 天时达高峰,皮下注射组病变多位于接种处及临近皮肤(图 3.1),尾静脉组病变多局限于尾部(图 3.2),对照组无明显皮疹改变。真菌培养(图 3.3)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图 3.4)符合孢子丝菌病。

尾静脉,尾部,孢子丝菌病,皮下注射


静脉组病变多局限于尾部(图 3.2),对照组无明显皮疹改变。真菌培养(图 3.3)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图 3.4)符合孢子丝菌病。图 3.1 模型组皮下注射组小鼠背部皮损改变

菌落生长,褐色,多核巨细胞,病理


图 3.3 组织真菌培养可见褐色孢子丝菌菌落生长图 3.4 皮肤组织病理(HE×200):呈混合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3.2 孢子丝菌素蛋白浓度测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景东云;王学军;彭琳琳;张勤;王玲;吕雪莲;;临床分离99株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分子和表型鉴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年03期

2 谭静文;刘伟;万U

本文编号:2778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78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5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