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男男性接触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高危行为干预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现场调查,了解MSM人群AIDS高危行为现状,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指导下,制定有针对性的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措施,并关注MSM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干预,评价干预效果,以期为降低该人群高危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研究方法:在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危险因素研究方面,本次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定量研究过程中,本研究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在大连市调查了342名MSM人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UAI的影响因素。其次,在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定性研究方面,本次研究通过焦点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进一步探讨影响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了解影响艾滋病防治服务效果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为构建有效和可持续的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建议。最后,在MSM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研究方面,本次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文献综述和专家咨询结果,以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为制定本次干预措施的理论基础。本次干预主要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现场干预,干预地点主要为MSM活动场所和MSM社区组织所在地,分为高危行为干预和心理干预。在干预概念框架的指导下,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行为干预主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向研究对象传授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基础知识、高危行为知识、传播途径知识等,改变他们对坚持使用安全套、保持固定性伴等安全性行为的态度,增强MSM人群的安全性行为意识;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通过招募“圈内”有影响力的同伴健康宣传员,在MSM人群中采用同伴影响同伴的方法,开展安全性行为促进活动,同时向同伴发放安全套和水性润滑剂,通过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减少MSM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时的压力,改善其主观规范;同时,教授他们正确使用安全套、与性伴良好沟通等安全性行为技能,提高MSM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和自我效能。本研究在对MSM人群进行高危行为干预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也进行了关注,主要时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建立完善的心理问题监测系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干预活动。由MSM社区组织的志愿者们通过在MSM人群的活动场所,如酒吧、浴池、公园、厕所等地,招募300名MSM人群进行干预研究,分别对该部分人群的干预前(基线)、干预后、干预后随访3个月的高危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共有238名MSM最终被纳入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MSM人群的UAI发生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AOR=7.16,95%CI:3.14-16.31),性取向感知歧视程度较强(AOR=1.53,95%CI:1.00-2.34),儿童时期经历过身体虐待(AOR=5.85,95%CI:1.77-19.30)均是MSM人群发生UAI的危险因素。加入的MSM社区组织较多(社区组织数=1:AOR=0.08,95%CI:0.04-0.17;社区组织数=2:AOR=0.04;95%CI:0.01-0.09;对照组:社区组织数=0)以及经常参加社区活动(AOR=0.19,95%CI:0.08-0.45)是MSM人群发生UAI的保护性因素。访谈结果表明,对于阻碍MSM社区组织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政府支持,经费缺乏,人力资源状况不够理想。中国现阶段MSM人群的普遍生存状态是“认同”而不“出柜”,安全性行为水平较低,MSM人群对新型预防艾滋病的技术尚不了解。在干预前,最近3个月的UAI报告率为54.2%,干预后,UAI报告率降低至31.1%,在随访3个月时,UAI的报告率为32.8%;在干预前,最近3个月存在多性伴的报告率为67.2%,干预后,多性伴报告率降低至46.2%,在随访3个月时,多性伴的报告率为46.6%;研究对象安全性行为自我效能基线得分为2.78±0.08,干预后得分上升为3.52±0.04,随访3个月时得分上升为3.13±0.06;在干预前,干预对象的抑郁发生率为35.7%,干预后,抑郁发生率降低至16.8%,在随访3个月时,抑郁发生率为15.5%;在焦虑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在干预前,干预对象的焦虑发生率为26.9%,干预后,焦虑发生率降低至16.0%,在随访3个月时,焦虑发生率为13.9%。且干预效果评价指标在基线、干预后及随访阶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M人群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性取向感知歧视程度较强是该人群发生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此外,儿童时期经历过身体虐待也是MSM人群发生高危行为的危险因素,参与MSM社区组织活动较活跃是MSM人群发生UAI的保护性因素。MSM人群对新型预防艾滋病的技术尚不了解,因此,在对MSM人群进行艾滋病干预时,建议充分利用媒体、MSM社区组织等各种渠道,正确宣传新型干预方式,如Pr EP和包皮环切术等的知识,完善新干预技术的实施推广模式。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检测方面,建议探索影响接受确认检测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并重点加强和改善检测后咨询服务的质量,实现快速的检测、结果告知及确认检测的转介服务,以降低流失,提高感染者发现效率。对于阻碍MSM社区组织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政府支持,经费缺乏,人力资源状况不够理想。建议应有针对性地探索与社区组织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独特的工作优势和影响力,利用社区组织动员MSM人群进行HIV检测。建议为MSM社区组织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以及舆论环境。政府部门加大投入,深入探索购买服务模式,使购买非政府组织艾滋病防控服务常态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12.91
【图文】: 是社会心理学领域著名的理论。TPB 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该理论(图3.1)认为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外生变量(人口特征,人格特质,文化背景,环境等)决定个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种因素以相互作用的方式结合起来决定行为意向又影响实际行为;个人的行为意向和对事物的知觉行为控制决定实际行为。行为态度是指对行为有利还是无利的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一种行为感知到或没有感知到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执行行为所需要的知觉能力。图 3.1 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图在 TPB 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中高危行为干预的概念框架搭建如图 3.2 所示:向研究对象传授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基础知识、高危行为知识、传播途径知识,改变他们对安全性行为的态度;通过开展同伴互助学习活动,减少 MSM 人群进行安全性行为时的压力,改善其主观规范;同时对他们进行安全性行为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进行安全性行为的自我效能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力,从而提升他们进行安全性行为的意向,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进而预防控制 MSM 人群艾滋病的传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 实际行为
图 3.2 基于 TPB 的 MSM 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模型2.1.2 干预措施的制定本次研究以文献综述和 MSM 人群定性访谈为基础,评估国内外针对 MSM 艾滋病防控策略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具体包括:评估当前针对 MSM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策略的落实情况和效果,探讨有效策略的实施条件和可持续性,分析效果欠佳的干预策略的影响因素和可控性,为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掌握国内外 MSM试点干预策略的进展和成果,包括干预理论、策略实施条件以及产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最终,综合提出适宜的、有针对性的 MSM 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策略建议,为科学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基于文献综述资料,梳理、提炼、总结当前预防 MSM 感染 HIV 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策略,包括干预理论、对象人群特征、资源和环境条件、干预途径、干预方法、干预实施情况和影响因素等,分析干预策略对目标人群艾防需求的满足程度、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可控制程度。征求相关专家意见,评价国内外试点干预进展的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姗;李东民;;男男性行为人群无保护性肛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年11期
2 张月;陈芳;丁凡;林小杰;王晓冬;刘乃鹏;刘晓宇;王威;张洪波;;HIV阳性男男性行为人群多性伴高危性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年04期
3 郑迎军;殷文渊;石凯;肖飒;王晓春;;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对MSM社区组织发展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年12期
4 党静;刘淑君;刘丽花;;石家庄市男男性接触者同性固定性伴保持时间影响因素[J];中国热带医学;2015年12期
5 李艺敏;李永鑫;;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J];心理学探新;2015年04期
6 张晓;袁伟;何展鸿;陆晓晖;夏希;徐慧芳;赵宇腾;陈龙;顾菁;郝元涛;;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年07期
7 付晓静;单多;齐金蕾;欧阳琳;王蕙;傅洁;孙江平;;中国三个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社区组织生存发展状况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8 常战军;许迎喜;邹媛;刘征;梁士杰;;男同性恋社区组织精英的社会建构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A);2015年01期
9 闫红梅;王开利;高聪;孟滨;张婕;赵东辉;李一;;社区组织参与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自我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年09期
10 王晓冬;杨斗;马修;梵高;徐海;林航;廖菁;;男男性接触者立体化、全覆盖干预模式初探[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燕;中国西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的知晓及使用意愿动机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2 米国栋;成都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求医行为及高危行为干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亮;低档娱乐场所FSWs安全套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80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