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弓形虫重组蛋白SAG1纳米金生物传感器诊断弓形虫病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6:52
   目的:克隆和表达弓形虫截短型主要表面抗原1(tSAG1),建立诊断弓形虫病的纳米金生物传感器。方法:以弓形虫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SAG1编码区515位至1267位的核酸序列,克隆至pMD18-T载体,测序鉴定,亚克隆至表达载体pET-28a(+),诱导表达tSAG1,金属螯合层析纯化,Western blot分析其免疫活性。种子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Au NRs),偶联tSAG1,构建tSAG1-Au NRs生物传感器检测人血清抗弓形虫SAG1抗体;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测定值,按大于或等于体检健康者血清红移值的x+2SD判定为阳性,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值和诊断效率。谷胱甘肽法制备金纳米簇,经活化后,与羊抗人IgG连接;将tSAG1包被在微孔板孔内,与人血清弓形虫抗体结合,再与金纳米簇-羊抗人IgG作用,加入柠檬酸三钠溶液及吗啉乙磺酸-水合物溶液稀释的过氧化氢反应30min,再加入氯金酸溶液反应1h,肉眼观察结果,并测定550nm处的吸光度值OD_(550);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测定值,按小于或等于体检健康者血清OD_(550)的x-2SD判定为阳性,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值和诊断效率。结果:构建了tSAG1的表达质粒,表达纯化获得有免疫反应性的tSAG1,分子质量为约30kDa。tSAG1-Au NRs生物传感器的检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依次为80.9%、90.0%、90.2%、80.6%和85.2%。基于金纳米簇模拟酶性质构建的可视化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依次为80.0%、90.0%、88.9%、81.8%和85.0%。结论:基于重组tSAG1建立的纳米金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检测弓形虫抗体。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Q78;R531.8
【部分图文】:

电泳图谱,弓形虫病,错义突变,纳米金


弓形虫重组蛋白SAG1纳米金生物传感器诊断弓形虫病的研究3.结 果的基因 tSAG1 的克隆与鉴定CR 扩增 tSAG1 基因的电泳图谱如图 1。PCR 获得了约为 760bp 的 tSAG克隆的 pMD18-T-tSAG1 的阳性菌落的 PCR 获得了约为 760bp 的片段(如测序结果与 GenBank 报道的 SAG1 进行 BLAST 比对(如图 3),在 77由 T 突变为 C,为错义突变,编码的氨基酸由 Ser 突变为 Pro。经 DNAstn 分析,其抗原表位未发生改变。

测序,理论长度,重组表达质粒,表达质粒


12图 3-3 pMD18-T-tSAG1 测序结果与 RH 株 JX045421.1 的 SAG1 基因序列对比重组表达质粒 pET-28a(+)-tSAG1 的构建重组表达质粒的双酶切(BamH I 和 Sal I)和菌落 PCR 图谱如图 4。由酶切和 PCR 均获得约为 760bp 的片段,与 SAG1 理论长度一致。

质粒,鉴定标准,特异识别,产物


图 3-4 重组 pET-tSAG1 的鉴定标准;1: pET-tSAG1 质粒;2: pET-tSAG达、纯化与鉴定 pET-tSAG1 的菌株经 IPTG 诱导前株未见 tSAG1 大量表达,诱导后于包涵体中。表达的 tSAG1 的大小见图 6。纯化获得 tSAG1 的大小清抗体特异识别,提示具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修楠;;几种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通信;2018年02期

2 冷雪;;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研究[J];现代盐化工;2018年01期

3 吴婷婷;;整合性STEM教育在初中生物传感器选修课中的实践[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4 徐恩海;生物传感器简介[J];中学生物教学;2004年03期

5 钱敏;生物传感器的现状及其发展[J];生物学教学;1993年05期

6 王精明;生物传感器[J];生物学教学;1999年06期

7 马征远;苏琴;杨露;陈大明;;全球生物传感器研发与应用态势分析[J];生物产业技术;2018年05期

8 徐红斌;叶青;;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年17期

9 唐琳;吴蕾;周麟;杜晓薇;吴春艳;赵建龙;;石墨烯三维微电极生物传感器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7年02期

10 周从燕;李丽蓉;刘入源;;纳米基电分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兽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鹏飞;纳米碳修饰细菌纤维素的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9年

2 王炜;巨磁阻(GM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蛋白与汞离子检测方面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3年

3 刘鹏;基于免疫脂质体的生物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中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方碧云;基于新型荧光材料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吴婷婷;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核酸现场检测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6 包增涛;硅纳米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7 孙学成;基于巨磁电阻效应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8 薛诗凡;基于稀土/核酸化学作用的荧光生物传感新方法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9 马飞;单分子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10 何悦;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核酸探针的设计及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栋;应用于PoCT(Point-of-Care-Testing)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生物传感器[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杨高霞;新型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的构筑[D];江南大学;2019年

3 字琴江;基于免疫磁分离和酶催化放大的肿瘤标志物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应用[D];云南大学;2018年

4 卢维森;可见光激发的Ir(Ⅲ)配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5 高瑞;基于掺杂型介孔二氧化钛光致电生物传感器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6 罗瑞平;β-内酰胺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赵师伊;糖胺聚糖修饰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在重大人畜共患病检测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8 李春才;一维含缺陷态光子晶体的生物传感器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9 谭青青;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及在疾病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10 马琳;免标记型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7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87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