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02 04:11

  本文关键词: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活性有机碳 利用方式 小针茅荒漠草原


【摘要】:通过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基本理化的影响开展野外监测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利用方式下,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均表现为围封G0.50G0.94开垦G1.25。其中围封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G0.94、G1.25和开垦区(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2)开垦区和放牧区土壤表层(0~20cm)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围封区(P0.05);在放牧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逐渐降低。3)围封4年后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提高,放牧和开垦使活性有机碳的比例下降。其中,围封区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比例显著高于G0.94、G1.25和开垦区(P0.05),较G0.50、G0.94、G1.25和开垦区分别增加了0.26,0.53,0.66和0.43个百分点。4)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德州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35)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13B07)资助
【分类号】:S812.2
【正文快照】: 3.德州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山东德州253023)(TN),total phosphorus(TP),and carbon nitrogen ratio(C/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SOC,TN,TP and C/N were in the following order:enclosureG0.50G0.94reclamationG1.25.Th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国,张小全,徐德应;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2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土壤活性有机碳[J];生态学杂志;2006年11期

3 刘合明;杨志新;刘树庆;;不同粒径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4 沈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年03期

5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条件下碳分解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6 张剑;汪思龙;王清奎;刘燕新;;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1期

7 向成华;栾军伟;骆宗诗;宫渊波;;川西沿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J];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8 于建光;李辉信;陈小云;胡锋;;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4期

9 陈晓琳;李忠武;王晓燕;申卫平;张雪;郭旺;张越男;;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松林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异规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10 卢慧;丛静;薛亚东;杨敬元;陈克龙;李迪强;张于光;;海拔对神农架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红;;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曾从盛;王维奇;徐欢欢;;艾比湖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对厌氧碳分解的影响[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唐国勇;李昆;;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区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秋芳;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艳星;间伐对秦岭山地松栎混交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董扬红;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颖哲;安太堡矿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云红;采伐及伐后土地利用对东北温带次生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徐侠;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莫汝静;岷江上游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瑜;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张昊楠;徐州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沈玉娟;太湖湖滨带不同水份梯度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陈倩;基于牛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43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243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