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冬闲田种植大麦不同生育期的营养价值和青贮品质

发布时间:2018-03-07 22:15

  本文选题:大麦 切入点:生育期 出处:《草业科学》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冬闲田种植一年生饲草或饲料作物,是解决南方粗饲料不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冬闲田种植大麦(Hordeum vulgare),分析其不同刈割期的产量、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的干物质产量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提高,但乳熟期相对饲用价值和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其它生育期(P0.05),分别为107.19和63.84%。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全株大麦青贮发酵品质显著提高(P0.05)。3)添加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CZZ1可以显著增加各生育期大麦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降低pH、丁酸和氨态氮含量(P0.05),显著提高青贮发酵品质(P0.05),但开窖后容易引起有氧变质;添加乳酸菌L.parafarraqinis ZH1能有效改善各生育期大麦青贮饲料的有氧稳定性。因此,冬闲田种植大麦宜在乳熟期至蜡熟早期收割青贮,并有益南方畜牧业发展。
[Abstract]:Planting annual forage or fodder crops in winter idle field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shortage of forage in southern China. This study studied the yield of Hordeum vulgarea in winter idle fields, and analyzed the yield of Hordeum vulgarea at different cutting stages. Nutrition value and silage fermentation quality.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dry matter yield of barley increa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 period. However, the relative feeding value and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in milk stag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wth stages (P 0.05, 107.19 and 63.84.2, respectively). The quality of whole barley silage fermentation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0.05N. 3) the content of lactic acid in barley silag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adding lactic acid bacteri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CZZ1 to barley silag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Reducing pH, butyric acid and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 (P0.05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ermentation quality of silage, but it was easy to cause aerobic deterioration after opening the cellar, and adding L.parafarraqinis ZH1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erobic stability of barley silag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It is advisable to harvest silage from milking stage to early waxing stage in winter idle field,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southern China.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南方草业中心/广东省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7B02-05)
【分类号】:S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翠英;大麦与水稻轮作创高产[J];农村实用技术;2002年09期

2 朱美萍,周海幸,韩进华;发展大麦生产的优势及其利用价值[J];大麦科学;2005年03期

3 高志刚;;提高大麦产量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4 ;大麦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华中农业科学;1958年05期

5 祝乘云;;大麦“生理发黄”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简报;1978年22期

6 Н.А.Атрашкова ,З.К.Благовешенская ,赵理清;扩大冬大麦生产的可能性[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4期

7 拾方坚;;要注意大麦的产量和品质[J];农业科学实验;1982年11期

8 ;全国大麦品种资源科研会在杭州召开[J];作物品种资源;1983年02期

9 王玉成;朱蕴秀;;对发展陕西省大麦的意见[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10 ;福建省大麦品种现场考察会议简报[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彦舫;陆一鸣;杨柏明;吕世友;;耐盐碱野大麦品种的选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黄剑华;;大麦细胞工程育种研究与展望[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许如根;吕超;;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吴连生;冯占和;张凤英;;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Stefania Grando;曾凡逵;Salvatore Ceccarelli;;大麦抗旱相关基因与抗旱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功能标记的开发[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施立安;;浅谈玉溪市发展大麦生产的必要性及措施[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赵福庚;刘友良;;盐胁迫下大麦根系多胺含量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9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干旱胁迫下大麦一些光合特性QTLs的研究[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飞;周美学;Sergey Shabala;张国平;;低温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离子流的影响——MIFE技术在大麦冷害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如何进行大麦品种的引种利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2 保山市农科所 郑家文;冬农开发好项目——啤饲大麦[N];云南科技报;2005年

3 记者 杨艳玲;我州大力培植啤大麦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见习记者 俞艳婷;睡睡懒觉不误增收[N];嘉兴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王亚林;啤大麦成为弥渡优势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郭世福;冕宁大麦良种试验示范进展顺利[N];凉山日报(汉);2011年

7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大麦市场行情看涨[N];粮油市场报;2000年

8 陈丹;科学家成功绘制出大麦基因组草图[N];科技日报;2012年

9 顾松平;大麦合理用药防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10 王红松;大麦冬季管理技术要点[N];驻马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巧君;大麦半矮秆基因sdw1/denso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曾建斌;西藏野生大麦低钾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融;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马建;麦类作物染色体重排与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吕亮杰;啤用大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5年

6 吕树作;大麦微小RNA的克隆和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沈景林;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徐寿军;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刘仙俊;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夏岩石;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乐;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张世红;农杆菌介导抗旱耐盐基因Avp1、FNR-Fld、OsSiz1对商用大麦品种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柴玉琼;利用维生素E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调控大麦生育酚含量及其组成[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陆文怡;大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类病斑突变体基因初定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垒;大麦种质种子储藏蛋白的遗传变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丽娜;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刘福鑓;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强欣;大麦不同氮利用效率品种筛选及G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姚维成;大麦耐盐性的鉴定及耐盐种质的筛选[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张月芝;PMI/甘露糖选择体系在大麦转基因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1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581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a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