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黑猪及其杂交后代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豫南黑猪 + 杂交组合 ; 参考:《家畜生态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利用杜洛克、巴克夏和苏太猪分别与豫南黑猪开展杂交试验,以纯种豫南黑猪为对照,分析三种杂交F1代猪肉常规肉质性状、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必需氨基酸评分及脂肪酸组成情况。结果表明:豫南黑猪纯种繁育后代的肌内脂肪、5种鲜味氨基酸和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其它杂交组合,但差异不显著(P0.05);豫南黑猪及其三种杂交组合F1代常规肉质指标表现优良,其中与杜洛克杂交显著增大了眼肌面积(P0.05),与巴克夏杂交显著提高了熟肉率(P0.05),与苏太猪杂交显著提高了肌肉嫩度(P0.05);不同杂交组合对猪肉中氨基酸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在四个杂交群体的背最长肌中,5种饱和脂肪酸含量各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苏太猪杂交后代6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杂交组合(P0.05)。豫南黑猪肉质优良,其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苏太猪杂交后的肉质综合效果好,与杜洛克和巴克夏杂交后的肉质性状突出,为豫南黑猪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Abstract]:Under the same feeding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using Duroc, Baxia and Sutai pigs to carry out crossbreeding experiments with black pigs in southern Henan, the conventional meat traits, nutritional components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of three F1 generation crossbred pigs were analyzed using purebred black pigs as control. Essential amino acid score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5 delicious amino acids and 8 essential amino acids of pure breed progenies of black pigs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cross combina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 0.05), and the normal meat quality index of F _ 1 generation of black pigs and their three cross combinations in southern Henan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The cross with Duroc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ye muscle area (P0.05), the cooked meat rate (P0.05) and the muscle tenderness (P0.05) of Sutai pig, and the different cross combination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ontent of amino acids in pork.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among the five hybrids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among the four cross populations, but the content of the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six hybrids with Sutai pi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crosses. The meat quality of black pigs in southern Henan Province is excellent, the contents of fresh amino acids 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re rich, the meat quality comprehensive effect after crossing with Sutai pig is good, and the meat quality character after crossing with Duroc and Barkxia is outstand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lack pigs in southern Henan.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固始县三高种猪场;
【基金】: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S2012-06)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资助(142102110047)
【分类号】:S8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经荣斌;;中国地方品种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J];猪业科学;2012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苏伟;王瑜;母应春;解春芝;李俊;;可乐猪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10期
2 黄甜;严成;黄业传;钟雨婷;;不同饲喂方式猪肌内脂肪组成及含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22期
3 李登赴;;从产业化发展思路探讨开发利用地方品种猪[J];猪业科学;2014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任广志,李维铎,李鹏飞,陈斌,刘洪斌,聂春,竹学军,包文奇;淮南猪新品系生长性状的选育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陈代文,张克英,胡祖禹;猪肉品质特征的形成原理[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刘正远 ,袁缨;影响肉质的生物化学和组织学因素[J];中国饲料;2005年1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亮,高新;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4年S1期
2 马黎,郭荣富;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2004年02期
3 李仕新;陈赞谋;;猪肉质性状基因及其定位的研究进展[J];猪业科学;2006年03期
4 许宗运;韩俊文;;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的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5 李梦云;陈代文;张克英;;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J];畜牧与兽医;2008年04期
6 马乐;黄生强;;影响猪肉肉质性状新基因的探讨[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9年04期
7 焦传珍;;猪肉质性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马云;郑倩;梁小娟;徐源;姚瑾;李芬;;牛肉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王薇;彭飞;章熙霞;许晓风;;猪肉质性状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09期
10 韩志国;刘博;潘军;高腾云;;影响牛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彦波;韩剑众;;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徐子伟;门小明;;动物肌肉能量代谢特点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赵会静;苏振环;王立贤;;猪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吴金亮;高新;;猪肉质性状的研究进展[A];云南省首届无公害猪肉生产研讨会、云南省奶业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苏玉虹;;猪资源家系中肉质性状基因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6 伍晓雄;杨锷;唐中林;戴汉川;赵京杨;曾翠平;龙良启;吴健;徐在言;李奎;;五不同群体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生长、胴体、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李梦云;郭金玲;;影响猪肉质性状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A];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汪以真;刘建新;单体中;徐春兰;;猪部分肉质性状与其功能基因表达的关系研究[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朝武;蒋小松;杜华锐;刘益平;李小成;朱庆;;优质鸡肉质性状边际效益的估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朝武;蒋小松;杜华锐;李小成;李晴云;张增荣;李雯;姜小雨;刘岚;夏波;宋小燕;胡陈明;黄超;;优质鸡肉质性状的经济价值评估[A];安全优质的家禽生产——第十五次全国家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翔羽 张旭 李强 张毅 徐仙洲 吴蒙 王雅春;牛DNA甲基转移酶3a(DNMT3a)基因表达对肉质性状的影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桂林生;Sirtuins家族7个基因SNP检测及其与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和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程笃学;猪肉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3 王薇;山猪肉质性状主要相关基因的遗传特性及其对肉质的作用和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秋良;绵羊三个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序列特征、多态性及发育性表达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贾伟德;牛MyoD基因家族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玲;普通牛FoxO1、FoxO3、FoxO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恒德;Ⅰ:牛5个基因的分离、克隆、SNP检测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分析 Ⅱ:猪肉质性状QTL检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侯冠_g;牛肉质性状候选基因标记效应及其表达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正;东北肉羊LPL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牛晓亮;牦牛CAPN4和CAST基因多态性及与胴体和肉质性状关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朱康平;猪肌肉糖酵解潜力及几个重要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与肉质性状关联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朱砺;影响肌纤维生长的因素及其与肉质性状间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
5 罗玉衡;岔路猪五个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及其对胴体和肉质性状效应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6 贺鹏迦;甘肃肉牛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7 吴芸;猪脂联素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8 邱新深;苏太猪部分功能基因多态与其胴体、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贾超;苏太猪肉质性状与15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相关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孙万元;长金猪及其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291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92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