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

发布时间:2018-07-08 10:28

  本文选题:草地 + 质量 ; 参考:《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为探讨三江源区2000—2010年草地植被的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评价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采用植被覆盖度和NPP 2个生态参数,分析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年均植被覆盖度为26.89%,年均NPP(以C计)为34.35 g/m~2,11 a间二者均呈增加趋势.三江源区草地质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从11 a的平均结果来看,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在8月达到最大值,约为59.19%;而草地NPP在7月达到最大值,为98.53 g/m~2.气温是三江源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雨热不同期则造成三江源区草地NPP的年际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显示,2000—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特别是生态工程实施后,草地生态系统质量明显好转.三江源区需在促进农牧业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积极的减压增效措施,真正实现草畜平衡,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in Sanjiangyuan region from 2000 to 2010, and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quality and its dynamic changes, two ecological parameters,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NPP, were adopte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three river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annual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26.89 and the average annual NPP was 34.35 g / m ~ 2 ~ (-1) a year from 2000 to 2010. The grassland quality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three rivers has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south high and the north low, the east high and the west low.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results of 11 years, the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in August, about 59.19, while the grassland NPP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in July, which was 98.53 g / m ~ (2). Air temperature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grassl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three rivers, and the interannual fluctuation of NPP in the grassland is caused by different rainfall and heat.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 improved from 2000 to 2010, 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On the basis of promoting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three river source areas should continue to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reduce pressure and increase efficiency, so as to realize the balance of grass and livestock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4-XZ-31) 三江源生态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3-N-534)
【分类号】:S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明;侯铁军;;三江源区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探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祁如雄;三江源旅游开发浅析[J];青海农林科技;2005年02期

3 郑杰;;青海三江源区封山育林效果与问题分析[J];青海科技;2007年06期

4 施建军;王彦龙;杨时海;盛丽;;三江源区牧草引种驯化概述与思考[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9年03期

5 许存德;;三江源区主要药用经济植物的利用及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7期

6 古岳;;梦里家园——三江源[J];大陆桥视野;2003年04期

7 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年04期

8 韩成军;王林;;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11期

9 赖敏;吴绍洪;戴尔阜;尹云鹤;赵东升;;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使用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1期

10 多杰龙智;黎与;胡振军;;线性规划对建设养畜轮牧育草的预测——青海省海南州三江源区建设养畜、轮牧育草的优化数学模型[J];内蒙古草业;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继红;;对依法加强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尚占环;刘兴元;丁路明;郭旭生;王虎成;马玉寿;龙瑞军;;三江源区草地资源与环境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探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王学英;师生波;冉飞;;植被恢复措施对提高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植物抗逆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A];2007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范小克;;三江源工程的突破口选择[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世强;丁永建;刘时银;;三江源区水文过程模拟[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王作全;张立;;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研究[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龙瑞军;尚占环;赵成章;曹广民;王长庭;丁路明;;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分异过程及调控机理[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杨国柱;范月君;;试论确保“三江源"区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师生波;王学英;冉飞;;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郝力壮;刘书杰;崔占鸿;吴克选;柴沙驼;王万邦;赵月平;张晓卫;;三江源区高寒草地暖季草场牦牛甲烷排放量初步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丽娜;《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课题审查报告会在京举行[N];青海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赵晓;《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显示“中华水塔”现值达11.55万亿[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记者 郑教;《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及补偿机制研究》出版发行[N];青海日报;2009年

4 记者 戴随刚 通讯员 金泉才;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N];中国气象报;2005年

5 畅世晔;积极保护三江源区生态环境[N];大众科技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林菲;在“三江源”感悟生态[N];农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张进林;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三江源区生态建设[N];人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刘毅;气候变化导致三江源区生态恶化[N];人民日报;2005年

9 徐红;开展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N];中国测绘报;2006年

10 记者 丁品;三江源将立体动态监测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卫芳;三江源区庭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磊娟;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2 郭振虹;三江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考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周宏毅;三江源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及其驱动力影响分析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4 曹彦彦;三江源区农牧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5 朱夫静;基于遥感模型的三江源区合理牧业人口规模测算[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6 刘鹏;2000-2012年三江源植被生产力遥感估算及其时空格局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权晨;三江源区地—气水汽交换及输送的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8 赵芳;三江源区草地MODIS植被指数时空变异及驱动因子分析[D];青海大学;2012年

9 王,

本文编号:2107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107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