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单增李斯特菌inl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4 10:20
【摘要】:为了分析内化素InlK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利用自杀性质粒进行同源重组构建LM标准菌株10403s的inlK基因缺失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inlK基因缺失株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侵袭能力、动物致病力等差异。结果显示,inlK基因缺失不影响LM的生长速度,但可导致LM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细胞感染试验表明基因缺失株ΔinlK对RAW264.7细胞的侵袭及胞内存活能力分别下降了18%和31%。动物感染试验显示野生株和基因缺失株ΔinlK对小鼠的致死率分别为80%(4/5)和40%(2/5),且基因缺失株ΔinlK的体内定殖能力显著低于野生株。本研究表明内化素InlK在LM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LM的致病作用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ndogenin InlK on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ogenicity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isteria monocytogenes,LM),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of suicide plasmids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inlK gene deletion strain of LM standard strain 10403s. The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biofilm forming ability, cell invasion ability and pathogenicity of wild strain and inlK gene missing strai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bsence of inlK gene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rate of LM, but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ability of biofilm formation of LM. Cell infec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invasion and viability of RAW264.7 cells by 螖 inlK decreased by 18% and 31%, respectively. Animal infection test showed that the fatality rates of wild strain and gene deletion strain 螖 inlK were 80% (4 / 5) and 40% (2 / 5), respectively, and the colonization ability of 螖 inlK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wild strai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l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LM infect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icity of LM.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市闵行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266)
【分类号】:S85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建新;林洪;曹立民;王静雪;王光辉;;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s)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2期

2 田霞;李远钊;张培正;朱英莲;;即食菜卷和肉汤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模型及控制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10期

3 王海艳;刘中学;石新华;赵林立;刘虹;甄宏太;;单增李斯特菌及其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J];检验检疫科学;2006年02期

4 郭明星;朱堂明;郭爱珍;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9期

5 杨松;曲祖乙;刘永华;;单增李斯特菌定量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23期

6 于佳佳;邓兴梅;蒋建军;朱江虹;马勋;;单增李斯特菌新疆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7 叶正兴;王艳;李培京;刘凯;叶长芸;;单增李斯特菌1/2a血清型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相关基因差异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04期

8 许珂;祝仁发;斯国静;俞骅;王一泓;;杭州市26株单增李斯特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8期

9 曲祖乙;杨松;;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O的原核表达及纯化[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年12期

10 李燕杰;朱小花;夏雨;袁根良;杨公明;;不同培养条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江玲丽;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主要毒力基因分析及其重组菌构建与免疫原性[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2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5 欧娅;单增李斯特菌双组分系统应答调节蛋白基因RS11565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李志清;单增李斯特菌特异性的膜表面蛋白的抗体的制备[D];暨南大学;2012年

7 田媛;抗单增李斯特菌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安慧婷;单增李斯特菌溶源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部分基因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徐宝霞;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适配子的筛选及其初步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10 陈巧妙;单增李斯特菌inlAB天然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毒力基因结构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91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291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