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9-02-14 23:26
【摘要】:益生菌是指一类活的、摄入足够量就能够对人体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工业领域。随着市场上商品化益生菌的不断出现,如何评价一个菌株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益生菌的评价主要从安全性和有效性入手,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又包括体内和体外的评价。很多企业在开发益生菌产品时很少对菌株做出全面的安全性评价,而且各国研究者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有效性评价,同样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目前益生菌评价存在的问题,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方法,对益生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系统、科学地评价。作者从益生菌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及功效方面出发,着重论述了益生菌的溶血性、毒力因子、抗生素抗性和产有毒代谢产物的体外安全性评价方法,耐酸、耐胆盐、耐人工胃肠液、胃肠黏膜黏附性和抑菌活性的体外有效性评价方法,及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期望为建立完善的益生菌评价技术体系和标准提供参考。
[Abstract]:Probiotics are a kind of living microbes, which can benefit human body with sufficient intake. The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food and feed indust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commercial probiotics in the market, how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strain has become a problem of concern. At present, the evaluation of probiotics mainly starts with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ncluding in vivo and in vitro evaluation. When developing probiotic products, many enterprises seldom make comprehensive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 strains,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methods used by research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not the same. For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re is also no unified evaluation criteria.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biotic evaluation,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a set of perfect evaluation methods to systemat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Based on the potential harm and efficacy of probiotics,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probiotic hemolysis, virulence fact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safety of toxic metabolites in vitro, acid tolerance and bile salt toleranc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 vitro efficac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resistance to artificial gastrointestinal fluid,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adhesion and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and in vivo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thods,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andards for probio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大伟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微生态制剂关键技术开发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市饲用微生态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基金项目:饲用微生物与酶制剂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D161100006116001)
【分类号】:S8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梦姣;李少英;李淑芬;贺文英;宋晓敏;马春艳;李贞;骆袁;;马奶及其制品中肠球菌属乳酸菌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科学;2014年17期

2 董晓丽;张乃锋;周盟;屠焰;刁其玉;聂明非;;一株乳酸菌GF103的分离鉴定及体外益生效果评价[J];动物营养学报;2012年09期

3 林晓姿;梁璋成;何志刚;李维新;任香芸;;两株自选乳酸菌的益生特性[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孟甜;田丰伟;陈卫;张灏;;一种利用RT-HPLC分析乳酸菌产生物胺的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媛媛;乔琳;姚宏明;刘蕊;介琳霞;高长斌;;益生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7年07期

2 范俊华;肖志剑;张文;;植物乳杆菌发酵柚子汁复合饮料的研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年03期

3 李晶;沈雪梅;刘丽慧;胡如久;崔宏晓;姚军虎;徐秀容;;獭兔肠黏膜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特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4 李贞;李少英;宋晓敏;马春艳;李淑芬;贺文英;曹英华;;乳酸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主动外排机制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6年09期

5 吕嘉枥;闫亚梅;王霄鹏;李文娟;杜冰;;10株益生菌益生特性的比较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6 毛怡俊;吴祖芳;;浙东特色腌冬瓜氨基酸的形成规律及变化特征[J];核农学报;2015年10期

7 任香芸;何志刚;林晓姿;李维新;梁璋成;魏巍;;植物乳杆菌R23高效增殖条件优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5年08期

8 孙霞;杨勇;巩洋;杨敏;卿丹丹;李跃文;李静;何利;李诚;胡滨;;发酵香肠中产生物胺的微生物及其检测方法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年12期

9 顾旭峰;艾连中;宋馨;夏永军;王光强;;两株干酪乳杆菌的安全性评价[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5年02期

10 张吉明;赵燕梅;许庆方;;产生物胺乳酸菌研究概述[J];山西农业科学;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梦姣;李少英;韦婉;贺文英;李淑芬;;分离自酸马奶的肠球菌属乳酸菌抗性试验[J];食品科技;2013年10期

2 秦宇轩;李晶;王秋涯;高可心;朱宝利;律娜;;市售酸奶中乳酸菌的鉴定与耐药性[J];微生物学报;2013年08期

3 王瑞珍;;酸马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特性[J];养殖技术顾问;2012年10期

4 霍小琰;李少英;郭荣荣;;酸马奶中乳酸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2年07期

5 徐少泽;;马奶、酸马奶的食疗和医用价值[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年02期

6 章文明;汪海峰;刘建新;;乳酸杆菌益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2年03期

7 周景文;堵国成;陈坚;;发酵食品有害氨(胺)类代谢物:形成机制和消除策略[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9期

8 莫非;黄志卓;渠巍;余红岚;王诚;林开颜;王永伦;王显河;夏曙华;张姝;;贵州省2009年细菌耐药性监测[J];临床检验杂志;2011年06期

9 林晓姿;梁璋成;何志刚;李维新;魏巍;;枇杷汁乳酸发酵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1年03期

10 何志刚;任香芸;李维新;林晓姿;官雪芳;杨菁;;枇杷酒中苹果酸乳酸发酵优良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罗绪刚,苏琪,黄俊纯,段玉琴;中脚趾骨灰锰含量作为肉仔鸡锰生物学有效性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1年04期

2 王黎文;杜伟;;欧盟饲料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J];中国畜牧业;2013年14期

3 张金松;;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述评[J];绿色财会;2007年12期

4 王先刚;邱兴;董昕;;基于利益相关者方法的金沙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有效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3期

5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伟志;;信息时代的组织建设——对信息化促进组织有效性发挥的思考[A];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桂宗稳;陈畴镛;;企业发展技术有效性评价[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3 李在卿;;认证有效性及统计模型研究[A];使命与责任—以质量方法促转型升级——第五届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上)[C];2012年

4 赵兵;;多种举措共同发力 提高质保监督有效性[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学会核电质量保证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专集[C];2010年

5 姜立军;苗鸿;欧阳志云;;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分析[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Ⅵ—第六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绮;胡刚;邹志东;;含“中药活肤油”护肤品有效性实验研究[A];2002年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孙静芬;袁建华;赵滟;满璇;蒲洪波;;系统工程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新方法[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1系统工程[C];2014年

8 崔天;蒋琳;赵建辉;龙恩深;;多气候条件下的温室全年运行的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辉瑞日本临床统计部 Kanae Togo 等 翻译 王琰 审校 梁蓓蓓;有效性评价关键指标:临床重要效果[N];医药经济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程翠云;水库大坝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程大友;保险公司管理有效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伟正;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有效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李大宇;面向电子共融的电子政务有效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德武;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评价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6 李川;我国创意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婧;阈下信息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饶从军;可分离物品拍卖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免费分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有效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关永静;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效性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吴迪;首都认证有效性评价测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奎泽宏;按需服用30mg达泊西汀治疗早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观察[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于泉玉;产业转型形势下企业HRM角色转变与组织有效性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郑倩;中泰企业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及有效性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7 黄智渊;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改进及其应用[D];南昌大学;2016年

8 胡译之;法律有效性的立法探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9 陈昱佳;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内控有效性实证研究[D];湖北大学;2014年

10 张贡晶;提高济柴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22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22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