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全株青刈大麦青贮及其在奶牛TMR日粮中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10 06:51
【摘要】:本试验选用不同品种的全株青刈大麦,分析其在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的变化,根据分析结果,选择适宜青贮的全株大麦刈割期,然后进行全株大麦的青贮试验,探究评价不同青贮处理的全株大麦的发酵品质、营养价值、附着菌群数量的变化;通过奶牛饲养试验,研究全株青贮大麦作为奶牛TMR饲料对其生产性能和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全株青贮大麦在安徽省奶牛养殖中应用提供科学实践依据。本试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试验一:三个品种全株青刈大麦在不同刈割期的营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试验选用盐丰一号、杨饲麦一号,皖饲麦一号这三个品种的大麦,在抽穗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全株刈割,并把全株大麦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进行整株大麦和分节大麦概略营养成分测定。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全株大麦成熟度的提高,三个品种的全株大麦粗蛋白(C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钙和磷的含量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粗纤维(CF)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三个品种的全株大麦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盐丰一号、杨饲麦一号ADF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皖饲麦一号ADF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三个品种全株大麦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都逐渐增加。全株大麦上、中、下三节的营养成分含量在不同刈割期,有一定差异,粗蛋白含量上节最高;粗纤维含量上节最低,根据奶牛饲料成本综合考虑,全株大麦营养价值更加全面,适宜整株青贮。在蜡熟期,杨饲麦一号和盐丰一号全株大麦粗蛋白含量高于乳熟期和完熟期,粗纤维含量低于乳熟期和完熟期。三个品种全株大麦可溶性糖含量在蜡熟期最高,适宜青贮时乳酸菌增殖利用,所以在蜡熟期的全株青刈大麦适合作为青贮饲料原料。试验二:不同品种全株大麦青贮试验。试验选用蜡熟期的杨饲麦一号,盐丰一号,皖饲麦一号这三个品种的全株大麦进行青贮试验。试验设计采用乳酸菌、纤维素酶和乳酸菌+纤维素酶进行不同青贮处理,在青贮第0天、20天、45天分析其发酵品质,在青贮后第45天、60天、90天分析其营养成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皖饲麦一号全株大麦粗蛋白(cp)含量在青贮后下降,较青贮前蛋白质差异显著(p0.05),盐丰一号和杨饲麦一号粗蛋白含量青贮后变化不明显;三个品种全株大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较青贮前WSC含量差异显著(p0.05),是青贮时损耗较大的营养成分;粗纤维(CF)、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盐丰一号全株大麦的纤维素酶处理组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低于乳酸菌处理(p0.05));试验结果证实,青贮后,三个品种全株大麦处理组的青贮发酵品质良好,因此,蜡熟期三个品种的全株大麦都适宜作为青贮原料。综合考虑,三个品种全株大麦适宜青贮的优先顺序:杨饲麦一号,盐丰一号,皖饲麦一号。青贮处理采用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混合青贮处理的效果最好。试验三:不同品种全株大麦不同青贮处理的超微结构变化本试验运用扫描电镜,观察盐丰一号、杨饲麦一号、皖饲麦一号全株大麦,经过乳酸菌、纤维素酶、乳酸菌+纤维素酶青贮处理以后的茎部表面和横截面茎部结构的基本变化。电镜观察发现,各处理组全株大麦茎部表皮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茎部横截面有不同程度的皱缩现象,相对于对照组,不同青贮处理的全株大麦茎部表皮脱落程度和皱缩程度加重。试验四:青贮大麦TMR饲料饲喂奶牛试验试验采用杨饲麦一号作为青贮大麦品种,在大麦蜡熟后期刈割,青贮池青贮。然后配制三种不同类型TMR饲料作为泌乳奶牛试验饲粮;试验选用荷斯坦泌乳奶牛24头,分为四组,按照以下四组不同类型TMR饲料饲喂:试验组1(45%混合精料+55%青贮全株大麦);试验组2(45%混合精料+11%苜蓿干草+16.5%羊草+27.5%青贮全株大麦);试验组3(45%混合精料+11%羊草+16.5%苜蓿干草+27.5%青贮全株大麦);对照组(45%混合精料+11%羊草+22%苜蓿干草+22%黄贮全株玉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1、2、3奶牛产奶量相对于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1、2、3乳蛋白含量、乳脂肪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其中试验组1泌乳奶牛产奶量最高,在试验期15天试验组1乳蛋白含量最高,在试验期30天,试验组2、3乳蛋白含量最高。综上所述,全株青刈大麦可以作为青贮饲料原料;青贮全株大麦可以替代苜蓿草作为奶牛粗饲料,同时对奶牛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翠英;大麦与水稻轮作创高产[J];农村实用技术;2002年09期

2 朱美萍,周海幸,韩进华;发展大麦生产的优势及其利用价值[J];大麦科学;2005年03期

3 高志刚;;提高大麦产量的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09期

4 ;大麦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华中农业科学;1958年05期

5 祝乘云;;大麦“生理发黄”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简报;1978年22期

6 Н.А.Атрашкова ,З.К.Благовешенская ,赵理清;扩大冬大麦生产的可能性[J];麦类作物学报;1982年04期

7 拾方坚;;要注意大麦的产量和品质[J];农业科学实验;1982年11期

8 ;全国大麦品种资源科研会在杭州召开[J];作物品种资源;1983年02期

9 王玉成;朱蕴秀;;对发展陕西省大麦的意见[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10 ;福建省大麦品种现场考察会议简报[J];大麦通讯;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玲珍;张国平;;栽培大麦和西藏野生大麦混浊敏感蛋白基因分析及等位特异性标记的开发[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彦舫;陆一鸣;杨柏明;吕世友;;耐盐碱野大麦品种的选育[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黄剑华;;大麦细胞工程育种研究与展望[A];全国作物细胞工程与分子技术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许如根;吕超;;大麦籽粒大小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研究[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吴连生;冯占和;张凤英;;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Stefania Grando;曾凡逵;Salvatore Ceccarelli;;大麦抗旱相关基因与抗旱性状的关联分析及功能标记的开发[A];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施立安;;浅谈玉溪市发展大麦生产的必要性及措施[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赵福庚;刘友良;;盐胁迫下大麦根系多胺含量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2年

9 郭培国;李荣华;Michael Baum;;干旱胁迫下大麦一些光合特性QTLs的研究[A];2006中国植物细胞发育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戴飞;周美学;Sergey Shabala;张国平;;低温胁迫对大麦幼苗根系离子流的影响——MIFE技术在大麦冷害研究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安唐都农科所 崔学智 谢飞;如何进行大麦品种的引种利用?[N];陕西科技报;2007年

2 保山市农科所 郑家文;冬农开发好项目——啤饲大麦[N];云南科技报;2005年

3 记者 杨艳玲;我州大力培植啤大麦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见习记者 俞艳婷;睡睡懒觉不误增收[N];嘉兴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王亚林;啤大麦成为弥渡优势产业[N];大理日报(汉);2008年

6 郭世福;冕宁大麦良种试验示范进展顺利[N];凉山日报(汉);2011年

7 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大麦市场行情看涨[N];粮油市场报;2000年

8 陈丹;科学家成功绘制出大麦基因组草图[N];科技日报;2012年

9 顾松平;大麦合理用药防倒[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10 王红松;大麦冬季管理技术要点[N];驻马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巧君;大麦半矮秆基因sdw1/denso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曾建斌;西藏野生大麦低钾耐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融;贸易开放条件下中国大麦的供求结构与市场价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马建;麦类作物染色体重排与淀粉代谢相关基因的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5 吕亮杰;啤用大麦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QTL定位[D];扬州大学;2015年

6 吕树作;大麦微小RNA的克隆和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沈景林;野大麦抗性品种选育及转基因育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徐寿军;大麦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模拟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刘仙俊;大麦特异种质资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10 夏岩石;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乐;人工老化对大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和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张世红;农杆菌介导抗旱耐盐基因Avp1、FNR-Fld、OsSiz1对商用大麦品种的遗传转化[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柴玉琼;利用维生素E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调控大麦生育酚含量及其组成[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陆文怡;大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类病斑突变体基因初定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吴垒;大麦种质种子储藏蛋白的遗传变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丽娜;西藏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氮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刘福鑓;引进大麦种质资源的评价与育种利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强欣;大麦不同氮利用效率品种筛选及GS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9 姚维成;大麦耐盐性的鉴定及耐盐种质的筛选[D];扬州大学;2015年

10 张月芝;PMI/甘露糖选择体系在大麦转基因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55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55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