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杆状病毒DNA聚合酶入核机理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2:18
【摘要】: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特异感染节肢动物的病原微生物,它的基因组是双链超螺旋环形结构,全长约80至180 kb,通常编码89到183个基因。DNA复制是病毒增殖周期中最重要的事件。病毒一旦感染昆虫细胞,病毒粒子便释放DNA进入细胞核,病毒DNA在细胞核的病毒发生基质内开始复制。杆状病毒的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pol)作为病毒复制的关键酶,在细胞核内参与了病毒的复制,但是DNApol在细胞质翻译后是怎样被转运到细胞核这一过程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分析β杆状病毒属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ieris rapae granulovirus,PiraGV)DNApol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以及DNApol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深入揭示杆状病毒蛋白入核的分子机理。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所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iraGV N末端有一个潜在的NLS(4LFKRKLDEPPTPTHHTLVKAIKLS 25),其既不匹配于经典单分型NLS,也没有与二分型NLS一致性的保守序列。将PiraGV的NLS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融合后能够定位到细胞核,证实这段序列具有NLS的功能。多点突变分析证实NLS基序中的碱性氨基酸序列6KRK8以及20KAIK23对蛋白的入核是必不可少的。为了鉴定PiraGV DNApol的NLS能否替代α杆状病毒属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DNApol的NLS功能,将SpltNPV DNApol中的NLS替换为PiraGV DNApol NLS,构建了质粒pBlue-HA:Slpol~(Δnls:Prnls),将质粒pBlue-HA:Slpol~(Δnls:Prnls)转染到Sf9细胞,24h后免疫荧光分析发现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不能够定位到细胞核,而是定位在细胞质。将PiraGV DNApol 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转座进没有dnapol的AcMNPV Bacmid中,构建了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蛋白定位分析显示NLS替代的SpltNPV DNApol也分布在细胞质中。病毒增长曲线显示在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转染Sf9细胞120h后病毒滴度和野生型SpltNPV DNApol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相比减少了2600倍;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在转染24h后重组病毒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基因组的拷贝数相比Bac-AcΔpol:Slpol减少19倍;在Bac-AcΔpol:Slpol~(Δnls:Prnls)转染的细胞中没有产生多角体,而Bac-AcΔpol:Slpol转染的细胞产生的多角体占转染细胞总数的3.1%。这些结果证实在SpltNPV DNApol中NLS的替换导致了感染性子代病毒的减少、病毒DNA复制产量降低以及病毒多角体的减少。为了深入地揭示杆状病毒DNApol入核的分子机制,将不同时间点野生型AcMNPV感染Sf9细胞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在注释的序列中鉴定了四个核输入蛋白α(Importinα)的同源蛋白,结果显示SfIMA1/2,SfIMA4和SfIMA7与人类Importinα1,Importinα4和Importinα7分别有46%/26%、69%和64%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其中SfIMA1,SfIMA4和SfIMA7显示了典型的Importinα家族蛋白的特征,包括在N端存在一个保守的IBB结构域(Importin beta binding domain,IBB)、8个ARM(Armadillo domain,ARM结构域)重复序列以及C末端的Arm重复序列。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SfIMA1,SfIMA4和SfIMA7均能定位到Sf9细胞的核膜。酵母双杂交实验证实SfIMA1,SfIMA4以及SfIMA7能与带有核定位信号的AcMNPV DNApol C末端相互作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进一步证实SfIMA1或SfIMA4或SfIMA7在Sf9细胞中与AcMNPV DNApol C末端共表达都有荧光互补现象。这些结果表明SfIMA1,SfIMA4和SfIMA7这三个核输入蛋白参与了AcMNPV DNApol核输入过程。
【图文】:

核型多角体病毒,单粒,电镜观察,包埋


图 1.1 单粒和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电镜观察[11]。ectronic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morpholory of single and multiple capnucleopolyhedrovirus[11].毒的复制

杆状病毒,生命周期


状病毒的生命周期。(A) 由昆虫中肠的包涵体释放的 ODV 感染的中肠在基底方向出芽并引起全身感染。(C)感染早期产生大量 BV,将感染传播形成并嵌入 OB 中,当细胞破裂时,,OB 释放。VS:产生病毒的基质[25]he life cycle of baculoviruses.(A) OBs are diddolved in the midgut lumen ich infect the midgut cells. (B) BVs bud towards substrate and cause systeme number of BVs are produced and transmit the infection to all the tissueand embedded into OB, releasing when the cells are broken.VS: virogenic s已鉴定出 10 个病毒基因直接参与杆状病毒核衣壳组装,vp39并且其余大部分基因编码小衣壳蛋白,具有各种功能和活动处理 (p6.9、vlf-1 和 vp1054) 磷酸化调节(pk1 和 38k),V-C42 和 vp1054)和细胞周期调控 (ODV-EC27)。这些基因的缺的表型。病毒 DNA 复制并没有受到影响。未观察到组装核衣周或 VS 的星形形状的内部空间内积累由主要衣壳蛋白的 VP结构(VP39 缺失突变体除外)。这些空的原噬菌体表明病毒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5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萍,贾克明,卢立英;乙型肝炎DNA聚合酶的临床意义[J];临床肝胆病杂志;1988年03期

2 路德元;;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血清DNA聚合酶通过鉴定[J];海军医学;1988年01期

3 刘佑国,宋桂云,韩子杰,刘中昌,王淑娟;DNA连接酶、RNA连接酶、多核苷酸激酶和DNA聚合酶的同时分离纯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9年05期

4 刘长民;孙晓娟;徐守俭;兰伟光;马隆波;;跨损伤合成DNA聚合酶ζ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年08期

5 曹菊华;汪良芝;;跨损伤合成DNA聚合酶ζ-Rev7在肿瘤发展中的研究进展[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年05期

6 王彦杰;徐海燕;侯强川;马慧敏;张和平;孙志宏;;DNA聚合酶对PacBio SMRT测序结果影响的评价[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年01期

7 田辉;李林;孙东峰;孙启峰;;POLι基因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06期

8 孙红敏;谢娅;苑中甫;程丽珍;;DNA聚合酶ζ亚基REV3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对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年02期

9 李天俊;聚合酶链式反应及核酸电泳的实验设计[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周毓;;基因工程学习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J];中学生物学;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莹莹;周世伟;姜立萍;朱俊杰;;DNA聚合酶作用下的自组装DNA纳米结构用于生物传感信号放大[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2 董峰;;DNA“复制机”——基因复制酶多蛋白复合体的分子机理(英文)[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陈锋;赵越;白敏;王旭耀;赵永席;;DNA聚合酶错配延伸及基于纳米金等温扩增的高准确单核苷酸多态性诊断[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高世超;DNA聚合酶参与细胞衰老过程[N];健康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盛彦敏;新型DNA聚合酶的基因工程改造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吴蕾;SPR生物传感器用于DNA聚合酶与DNA结合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3 朱伟峰;红斑丹毒丝菌GAPDH等分子致病作用研究及DNA聚合酶Ⅳ诊断标识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7年

4 张振涛;神经元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一平;伪狂犬病病毒DNA聚合酶入核转运的分子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6 徐凤州;基于铜纳米颗粒和石墨烯材料的荧光生化传感研究及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佩;杆状病毒DNA聚合酶入核机理的初步研究[D];长江大学;2019年

2 王燕群;PCMV DPOL基因的克隆分析及基于此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苏运贞;以HCMVUL54为靶基因构建M1GS真核表达载体及两个M1GS体内活性的检测[D];暨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89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589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