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轭亚油酸(CLA)具有抗癌、预防肥胖症、调节机体免疫力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如何提高反刍动物肉中CLA含量已经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动物品种、生理状况和日粮组成都可能影响动物CLA含量,日粮作为生长代谢的物质直接提供合成CLA的重要原料亚油酸(LA),部分LA在瘤胃内直接合成CLA被小肠吸收,另一部分LA在瘤胃内进行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生成TVA,被瘤胃壁和小肠吸收,在体内与有关酶反应最终形成CLA。本试验通过在生长阶段黑山羊日粮中添加大豆油的方式调节LA含量,旨在探索贵州黑山羊以大豆油作为饲料LA的主要来源,研究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和CLA含量的影响。此外,溶纤维丁酸弧菌作为反刍动物中重要的脂肪酸代谢细菌,会间接影响反刍动物CLA的合成。本试验还通过对贵州黑山羊体内分离的溶纤维丁酸弧菌进行体外添加LA培养,探索LA对丁溶纤维酸弧菌生长和代谢的影响。观测丁酸弧菌在不同含量水平LA的培养基中显微结构、脂肪酸代谢、核苷酸含量和LA利用率等的变化。试验一:日粮不同LA添加水平对生长期贵州黑山羊生长性能和共轭亚油酸沉积量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基本一致(18.3±2.5kg)的5-6月龄贵州黑山羊(公羊)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每组6只。以大豆油作为LA含量的调控物质,饲喂不同大豆油添加水平精料和全株青贮玉米进行饲养对比试验。试验羊日粮大豆油的添加水平分别为试验1组添加2%,试验2组添加3%,试验3组添加4%,对照组不添加,大豆油中LA的含量为50%。试验期为60天,包括预试期15天,正试期45天。试验结果如下:(1)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各组试验羊之间精料干物质采食量、青贮玉米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总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试验3组为63.1g/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2组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1组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2)对屠宰性能的影响:各组试验羊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积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KPHfat试验3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P0.05),KPHfat百分比试验3组与试验2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1组合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3)对肉品质的影响:各组羊肉pH、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2组肉色L*值显著高于试验3组合对照组(P0.05),试验1组与试验3组及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1组肉色a*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b*值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对血浆、肌肉及皮下脂肪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血浆中C18∶c9,t11含量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18∶t10,c12含量试验2组和试验3组之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共轭亚油酸总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中C18∶c9,t11含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18∶t10,c12含量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共轭亚油酸总量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3组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皮下脂肪中C18∶c9,t11含量含量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C18∶t10,c12含量试验3组试验2组试验1组对照组(P0.05)。共轭亚油酸含有总量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3组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试验2组(P0.05)。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试验3组和试验2组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试验二:溶纤维丁酸弧菌添加~(13)C标记LA体外厌氧培养。贵州黑山羊瘤胃中分离纯化溶纤维丁酸弧菌菌株体外培养,将12个培养基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培养基,试验1组培养基中添加2.5mg~(13)C标记的LA;试验2组添加5mg~(13)C标记LA;试验3组添加7.5mg~(13)C标记的LA;空白组不添加LA,培养24h后,收集细菌用于检测。试验结果如下:(1)对溶纤维丁酸弧菌显微结构的影响:各组培养基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为3微米左右略微弯曲(部分直立)的杆菌,均为单个细胞,可见丝状体,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描述符合,各试验组细菌之间形态差异不明显。各组培养基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能正常识别各细胞结构,各试验组溶纤维丁酸弧菌之间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差异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形态差异也不明显。(2)对溶纤维丁酸弧菌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35种脂肪酸检测中,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C18:2n6、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及C22:6n3等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LA的浓度的提高,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随着LA加入量的增加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C15:1、C18:3n3、C16:1在添加量为2.5mg水平时合成量较其他水平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实验1组合成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在添加LA的实验组中,随着LA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添加量为7.5mg水平时合成量较其他水平组显著增加(P0.05)。(3)对溶纤维丁酸弧菌中核苷酸含量的影响:不同LA浓度培养基对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的CMP、CMP和GMP3种核苷酸合成影响不显著(P0.05)。(4)对溶纤维丁酸弧菌LA利用的影响:将~(13)C标记的LA培养基培养所得溶纤维丁酸弧菌菌体进行~(13)C丰度测定,结果显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各~(13)C标记的LA培养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通过在生长期贵州黑山羊饲粮中添加大豆油调控LA含量可以实现动物肉产品CLA的增加,当大豆油添加量3%是可以提高日增重,添加量4%时可以使山羊内脏器官脂肪增加,同时,LA含量的增加会使瘤胃溶纤维丁酸弧菌一定程度提高对LA的利用率及对某些脂肪酸合成造成影响,但是LA不会使细菌整体形态和内部显微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而且不会对其遗传物质合成有显著影响。
【图文】: 共轭亚油酸1 什么是共轭亚油酸共扼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作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的同构体,是一系列含有共扼双键(碳 9,11 和碳 10,12)的几何异构的十八烯酸的总称。值得注意的是天然存在的 CLA 主要以 c9,t11-CLA 异构体为是共轭亚油酸在人和动物体内无法合成,需要从外界获取。共扼亚油酸有十异构体,然而具有生物活性的仅有两种,即 cis9,trans11-CLA 和 trans112-CLA。工业上合成 CLA 的方法为使用红花籽油或葵花籽油在丙二醇或乙中通过碱催化异构化得到。各种共轭亚油酸结构式如图:
贵州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安瓿管开封,用浸过 70%酒精的脱脂棉擦净安瓿管,之后用火焰将安瓿管顶端加热,滴无菌水至加热的安瓿管顶端使玻璃开裂,,用挫刀或镊子敲下已开裂的安瓿管的顶端。用移液枪,吸取 0.3~0.5ml 适宜的液体培养基,滴人安瓿管内,轻轻振荡,使冻于菌体溶解呈悬浮状。取 0.1~0.2ml 菌体悬浮液,移植于平板培养基上划,用接种棒均匀的将菌液涂抹在平板培养基上,盖上盖子,动作要快,放入经过高温灭菌的无菌袋,在袋内放入撕开的产气袋和美兰指示条,将无菌袋密封,放入恒温培养箱 37℃培养 24-36 小时。培养基接种前后如图 3-1 和图 3-2。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齐瑞群;孙艳;陈国红;任宏伟;陈洪铎;高兴华;;卡介菌多糖核酸对特应性皮炎外周血CLA~+T细胞表达不同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2 韩凤娴;徐丽敏;;CLA~+T细胞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3 张根旺,杨天奎,郭诤;生物活性物质共轭亚油酸(CLA)的研究——CLA的生理活性和应用前景[J];中国油脂;2000年06期
4 杨丹,王迎春,张立坤,杨学芳,郭景阳;长期使用CLa皮下避孕埋植剂对纤溶活性影响的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5年05期
5 钟红英;;饲料中添加CLA开发共轭亚油酸强化鹌鹑蛋的试验研究[J];饲料与畜牧;2010年04期
6 伍喜林,杨凤;共轭亚油酸(CLA)对动物营养效应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03年01期
7 华伟,盛漪,张灏;牛乳中共轭亚油酸(CLA)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1年03期
8 张中义;张勇;孙君社;;植物乳杆菌合成CLA发酵动力学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7年05期
9 杨荣广;;基于CLA模式的层级式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10 柴秋儿,张中义,刘萍,苗士达,孙君社;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CLA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鹏标;王加启;周再勇;陆永国;;富含共轭亚油酸(CLA)奶牛的个体选择、营养调控和科学管理[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王丽芳;卢德勋;;黑沙蒿乙醇粗提物对奶山羊体外实验CLA含量及C_(18)不饱和脂肪酸生物氢化率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伍喜林;杨凤;周安国;;饲料共轭亚油酸(CLA)营养原理研究[A];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丽芳;卢德勋;;黑沙蒿乙醇粗提物对奶山羊体外实验CLA含量及C_(18)不饱和脂肪酸生物氢化率的影响[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卜登攀;王加启;刘仕军;;泌乳期和胎次对奶牛乳脂共轭亚油酸(CLA)合成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龙芳羽;呙于明;王忠;杨欣;焦鹏;;CLA通过PKC-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肉鸡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机理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罗军;单翠燕;王海滨;滕炎玲;崔志宇;余刚;张宁;;日粮共轭亚油酸(CLA)对奶山羊公羔肉用性能和肉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丽芳;卢德勋;高民;;体外乳腺组织培养研究黄花蒿提取物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CLA、trans11-C18:1等含量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风娴;;CLA在银屑病中的表达[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丽芳;卢德勋;高民;;研究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山羊体外发酵指标和CLA及trans11-C18:1含量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丽芳;添加菊科植物黄花蒿提取物对奶山羊乳中CLA含量影响及机理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占宇;共轭亚油酸(CLA)对大黄鱼脂肪代谢、免疫、肉品质及PPAR基因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府;LA对贵州黑山羊CLA的沉积及瘤胃溶纤维丁酸弧菌生长代谢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9年
2 徐春涛;共轭亚油酸(CLA)高产乳酸菌的选育[D];南昌大学;2007年
3 殷婉露;黄油中异油酸和CLA的检测与富集方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高翔;乳酸菌发酵豆粕产CLA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凯;CLA和低氧对大鼠骨骼肌脂质代谢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建荣;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对T细胞CLA及CD45RO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7 蔡玉华;N~+注入选育产CLA乳酸菌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8 方飞;CLA功能性发酵豆粕的研制及对羔羊和生猪饲喂效果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9 郑裴;乳酸菌固态生料发酵豆粕产CLA及其消除抗营养因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阮奇城;“金光1号”红麻籽油富集亚油酸及合成CLA工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6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