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荒漠草原三种典型群落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7 00:58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致使碳循环研究成为国际学者的研究焦点和热点之一。陆地碳循环影响到整个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和环境变化趋势。荒漠草原作为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其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对评价区域植被恢复效益、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区,选取退化程度和植被类型不同的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黑沙嵩(Artemisia ordosic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典型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典型群落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有机碳及碳库稳定性特征,并通过RDA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了荒漠草原有机碳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荒漠草原三种典型群落共有植物27种,隶属于11科25属,其中豆科植物8种,禾本科植物5种,是荒漠草原区主要的植被类型。豆科胡枝子、菊科猪毛蒿和中华小苦荬、藜科兴安虫实和猪毛菜、大戟科大戟在3种典型群落均有出现,分布较为广泛。黑沙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共有19种植物共生,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达最大。(2)荒漠草原三种典型群落丛外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大于丛内,土壤坚实度、饱和含水量、电导率变化相反,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P0.05)。孔隙度在灌木和半灌木群落呈丛内大于丛外,草本群落相反,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三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呈“单峰”型,主要集中在2~250 μm粒径组分,2~50 μm和100~500 μm颗粒含量是导致群落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群落间粒径分布差异显著(P0.05)。分形维数D变化范围在2.56-2.63之间,黑沙蒿群落分形维数最小,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3)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土壤养分分布具有明显的“肥岛”聚集效应,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呈丛内大于丛外。典型群落土壤丛内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较高,碱性磷酸酶因生境不同差异不同。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碳熵和灌木群落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均表现为丛内大于丛外,蒙古冰草生物学性质与其它群落间差异显著(P0.05)。(4)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较大,同一群落均表现为丛内丛外,不同群落间表现为柠条锦鸡儿蒙古冰草黑沙蒿,不同群落和不同生境间差异均显著(P0.05)。三种典型群落丛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均较高,可溶性有机碳与易氧化有机碳变化趋势完全相反,不同生境群落间差异均显著(P0.05)。灌丛群落丛内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不同粒径组分活性有机碳均呈高于丛外,同一群落粉黏粒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粗砂粒有机碳含量次之。(5)碳库活度在灌丛群落中呈丛内丛外,差异较大,草本群落相反。灌丛群落丛内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相对较高,不同群落间因生境不同变化趋势不同。表明荒漠草原不同典型群落的存在为土壤有机碳固存创造了不同的微环境,在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和土壤碳库质量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6)荒漠草原植被因素、土壤特征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均对土壤碳库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总盖度、小于500 μm粒径组分、土壤养分、蔗糖酶、脲酶及微生物量对土壤碳库活度和碳库管理指数均产生正效应。土壤容重、50~250μm粒径组分含量、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粉黏粒有机碳、粗砂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稳定性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碳氮比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土壤碳库稳定性起到主要间接影响作用。
【图文】:

位置图,样地,草原资源,生态监测


图2-1.研究区位置图逡逑Figure邋2-1.邋The邋location邋of邋study邋area逡逑与样品采集逡逑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高沙窝镇草原资源生态监测站附近的退化荒漠

典型群,草原,分布特征,脲酶活性


3.4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土壤生物学特征逡逑3.4.1荒漠草原典型群落土壤酶活性特征逡逑荒漠草原典型群落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在不同生境中均表现为丛内>邋丛外,柠条锦鸡儿、黑沙逡逑蒿和蒙古冰草群落丛内脲酶活性比丛外分别高1.01邋mg/g、1.67邋mg/g和0.14邋mg/g,柠条锦鸡儿和逡逑黑沙蒿群落脲酶活性在丛内和丛外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不同群落间差异较大,因生逡逑境不同脲酶活性不同,丛内表现为柠条锦鸡儿(丨.97mg/g)邋>黑沙蒿(1.88邋mg/g)邋>蒙古冰草(1.02逡逑mg/g),,柠条锦鸡儿和黑沙蒿与蒙古冰草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丛外表现为柠条锦鸡儿(0.96逡逑-19-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军;安超平;吴旭东;周娟;米楠;宋乃平;;荒漠草原2种锦鸡儿灌丛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分布规律[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6期

2 樊红柱;秦鱼生;陈庆瑞;陈琨;涂仕华;;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6期

3 宋迪思;盛浩;周萍;周清;王翠红;张杨珠;;土地利用变化对花岗岩红壤颗粒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4 杨文彬;耿玉清;王冬梅;;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酶活性[J];生态学报;2015年14期

5 蒲洁;齐雁冰;王茵茵;楚万林;杨凤群;;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群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年04期

6 刘晶;徐少君;刘丽芬;;不同退耕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年05期

7 陈鸿洋;尚振艳;傅华;张宝林;张斯莲;牛得草;;荒漠区不同大小灌丛周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活性特征[J];草业学报;2015年02期

8 侯晓娜;李慧;朱刘兵;韩燕来;唐政;李忠芳;谭金芳;张水清;;生物炭与秸秆添加对砂姜黑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9 马忠明;吕晓东;刘莉莉;;耕作方式对绿洲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1期

10 李学斌;樊瑞霞;刘学东;;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君君;人工针叶林生态系统凋落物输入调控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和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7年

2 吴明;中北亚热带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蓄积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稳定性[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周萍;南方典型稻田土壤有机碳固定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丹;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碳与植物群落关系研究[D];聊城大学;2017年

2 刘学东;荒漠草原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研究[D];宁夏大学;2017年

3 邱璇;不同利用方式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30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30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