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基于肠道微生物测序和灌服原花青素对奶牛酮病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2:17
【摘要】:酮病是高产奶牛泌乳早期高发性营养代谢病之一,对奶牛健康有较大影响。为认识奶牛酮病的发生机制,本研究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手段研究酮病奶牛与健康奶牛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探讨奶牛酮病发生的原因,并对泌乳早期奶牛灌服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GSPE),了解它对奶牛酮病相关指标、抗氧化指标等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健康奶牛与酮病奶牛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分析根据配对设计的原则从某奶牛场产后泌乳早期的奶牛中筛选出酮病组(KET)及其对照组(CON)奶牛各22头,其中KET组由临床酮病组(CK组,n = 3)和亚临床酮病组(SK组,n= 19)组成。在检出酮病当天采集KET组及其CON组奶牛的后肠道粪便,再提取其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DNA,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利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结果显示:(1)操作分类单位(OTUs)分析与物种注释:获得75724个OTUs,有效数据3739252Tags。GraPhlAn图显示,CK组优势菌群:厚壁菌、放线菌、拟杆菌、变形菌,以及少量的广古菌;SK组优势菌群:厚壁菌、变形菌,但广古菌不在其列;CON组优势菌群:厚壁菌、放线菌、拟杆菌,以及少量的螺旋菌和广古菌。柱形累加图显示,三组在门水平上丰度前十的物种相似,其中厚壁菌与拟杆菌总和均超过80%,在属水平上丰度前十的物种则差异较大,链球菌和lachnoclostridium只在CK组前十,布赫纳氏菌只在SK组前十。(2)组间OTUs共享性分析:三组样品OTUs的韦恩图显示,CK组与CON组共享1967个OTUs,CON组独有696个OTUs,CK组独有35个OTUs;SK组与CON组共享2544个OTUs,SK组独有191个OTUs,CON组独有119个OTUs。CK组与SK组共享1967个OTUs,CK独有35个OTUs,SK组独有768个OTUs。(3)组间比较分析:主坐标分析显示,Unweighted算法得出KET组与CON组奶牛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Weighted算法得出三组样品群落组成结构相似。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三组样品群落组成相似。无度量多维标定法(NMDS)显示,KET组与CON组奶牛肠道微生物有差异。Anosim检验显示,组间差异显著且大于组内差异,CK与CON和SK与CON间差异均显著,CK组与SK组则不显著。置换多因素方差(ADONIS)分析显示,KET组和SK组均与CON组差异显著,而CK组与CON组、CK组和SK组则均不显著,酮病对奶牛肠道微生物有显著影响。T-test检验显示,在门水平上的差异物种,CK组与CON组是酵母菌,SK组与CON组、KET组和CON组都是广古菌,而CK组与SK组则无。在属水平上的差异物种,CK组与CON组是Candidatus_Saccharimonas,Erysipelotrichaceae_UGG-008;SK 组与 CON组是链球菌属(SK组含量极少)、甲烷短杆菌、普雷沃氏菌、Erysipelotrichaceae_UGG-009、毛螺旋菌、Parabacteroides和奇异菌,KET组和CON组是瘤胃球菌属、甲烷短杆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GG-009、毛螺旋菌属和奇异菌属,CK组与SK组则无;在种水平上的差异物种,SK组与CON组是丁酸梭菌,SK组与CON组、SK组与CK组、KET组与CON组均无。LefSe分析显示,SK组的核心菌群是变形菌、布赫纳氏菌和肠杆菌;CK组核心菌群是γ-变形菌和肠杆菌;CK组的活泼瘤胃球菌含量高于SK组的。SK组的梭状芽胞杆菌和Christensenellaceae则比CK组的高,但差异不显著。2.饲喂GSPE对奶牛血浆和乳汁酮病相关指标、抗氧化指标等的影响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8头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原则分成四组:对照组(GO)和三个试验组(G20、G40和G80),每组12头奶牛。给各组奶牛分别灌服0、20、40和80mg GSPE/kg BW/day,于第0(灌服前)、10、20、30、40和50d统计产奶量(MY),第0(灌服前)、7、14、21、28、35和42d采集奶样和血样,检测分析以下酮病相关等指标:酮体(KB)、游离脂肪酸(NEFA)、血糖(GLU)、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ALT、AST、GGT、TP、ALB、GLOB、BUN、UA、胆固醇、乳蛋白(MP)、非脂乳固体(SNF)、乳脂(MF)、体细胞计数(SCC)。结果显示,三个试验组血浆KB、NEFA和GLU水平与CON组没有显著差异,但KB在时间上存在极显著差异,KB与泌乳天数(DIM)交互有极显著差异(P = 0.0003)。GSH-Px、SOD、TAC和MDA均与试验时间极显著相关(P0.0001),G20的MDA含量在14d时与G0相比显著增加(P=0.0371)。实验组的 ALT、AST、ALB、GLOB 和 TP 和 BUN 和 UA,以及GPX、SOD、TAC和H2O2水平与对照组的水平之间未见显著差异。3.饲喂GSPE对奶牛的安全性研究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6头泌乳早期荷斯坦奶牛按完全随机设计原则分成四组:对照组(g0组)和三个试验组(g20、g40和g80),各组奶牛分别灌服 0、20、40和 80 毫克 GSPE 每千克体重(BW)每天(mg GSPE/kg BW/day),每24h灌服1次,持续168h。于第0(灌服前)、3、6、12、24、48、72、96、120、144和168h采血检测和分析以下指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蛋白(TP)、球蛋白(GLOB)、尿素氮(BUN)、尿酸(UA)。结果显示,g20 组在 120h 时,其 ALB(P=0.0361)和 BUN(P=0.0478)显著高于对照组,而g40、g80组的BUN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g20、g40和g80组与对照组在ALT、AST、GGT、GLOB、TP和UA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酮病对后肠道微生物区系影响显著,CK与CON的差异物种在门水平上是广古菌门,在属水平上是瘤胃球菌属、甲烷短杆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GG-009属、毛螺旋菌属和奇异菌属;(2)与CON奶牛相比,SK奶牛后肠道广古菌门细菌显著减少,甲烷短杆菌属尤为明显。后肠道的链球菌属、甲烷短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GG-009属、Parabacteroides属和奇异菌属的显著减少,毛螺旋菌属和丁酸梭菌种的显著升高是奶牛亚临床酮病的特征;(3)饲喂GSPE对泌乳早期奶牛血浆KB、NEFA和GLU水平与CON组没有显著差异,但KB在时间上存在极显著差异,KB与泌乳天数交互有极显著差异,(P = 0.0003);(4)给奶牛饲喂GSPE在氧化抗氧化方面,GSH-Px、SOD、TAC和MDA均与试验时间极显著相关(P0.0001),MDA而在处理组与试验时间交互上存在存在显著差异(P = 0.0463)。因暂无法肯定GSPE对酮病治疗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待今后作更深入研究再决定是否推荐使用该产品。
【图文】:

变化情况图,产奶量,平均数,试验期


产奶量(MY)在统计学上与初始产奶量(MY-0)极显著相关(估计值=0.0254,邋P<逡逑0.0001),同时还与试验时间极显著相关(P<邋0.0001)。而在处理组与试验时间交互上逡逑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邋=邋0.0025),,其标准最小二乘图如图3-2所示。逡逑3.6逡逑:。逡逑2邋3.2逦G40逡逑3..逦一8。逡逑0逦10逦20逦30逦40逦50逡逑Experiment邋time,邋d逡逑图3-2试验期间产奶量(MY)的最小:乘平均数变化情况逡逑Figure邋3-2邋Least邋square邋means邋changes邋of邋milk邋yield邋during邋the邋experiment邋period逡逑GO、G20、G40和G80分别表示饲喂0、20、40和80mgGSPE/kgofbodyweight/day的组。逡逑5逡逑

变化情况图,最小二乘,乳蛋白,试验期


P邋=邋0.0336)显著相关。同时还与试验时间极显著相关(P<邋0.0009),与处理组显著相逡逑关(P=0.0021)。而在处理组与试验时间交互上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尸=0.0023),其逡逑标准最小二乘图如图3-3所不。逡逑1.38逡逑.128邋1逡逑fL18邋T邋一。逡逑0.98逦f逡逑0.88逡逑0逦7逦14逦21逦28逦35逦42逡逑Experiment邋time,邋d逡逑图3-3试验期间乳蛋白(MP)的最小二乘平均数变化情况逡逑Figure邋3-3邋Least邋square邋means邋changes邋of邋milk邋protein邋during邋the邋experiment邋period逡逑GO、G20、G40和G80分R%表示饲喂0、20、40和80mgGSPE/kgofbodyweight/day的组。逡逑s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雪梅;;奶牛酮病的病因分析与综合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7年16期

2 刘建波;田琳琳;李兴华;白云龙;李鑫;夏成;徐闯;张洪友;;三种血酮仪对奶牛酮病诊断效果的比较[J];现代畜牧兽医;2018年06期

3 牟海军;;奶牛酮病的防治[J];饲料博览;2018年06期

4 吴忠峰;;奶牛酮病综合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18年23期

5 ;奶牛酮病诊断与治疗[J];农家之友;2016年01期

6 曹宇;张江;杨威;夏成;张洪友;王艳辉;徐闯;;血浆对氧磷酶1在奶牛酮病中的变化及其预测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16年11期

7 鲁文斌;吕海宏;;奶牛酮病的病因及预防措施[J];湖北畜牧兽医;2016年10期

8 娄欣建;;两起奶牛酮病病例的诊疗报告[J];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02期

9 毛景东;;奶牛酮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J];中国牛业科学;2016年04期

10 安泓霏;赵燕;李志红;周海宁;王玉梅;田进梅;;奶牛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玲伟;张洪友;夏成;包凯;李兰;李影;;奶牛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薛俊欣;张克春;;奶牛酮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得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酮病[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薛俊欣;张克春;;奶牛酮病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王治国;;奶牛酮病的发生原因及对策[A];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张迎科;张永林;刘小明;刘德站;;应用产后灌服液体营养物质预防产后代谢病的试验分析[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章安源;冯涛;李淑花;张志民;;奶牛酮病治疗及酮体与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章帮道;奶牛酮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8年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曹杰;奶牛酮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关键[N];河北科技报;2018年

3 周玉珍;奶牛酮病的治疗方法[N];新疆科技报(汉);2018年

4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曹杰;奶牛酮病的症状及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6年

5 周良生;怎样防治奶牛酮病[N];河北科技报;2016年

6 周良生;奶牛酮病诊断与治疗[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年

7 行唐县兽医防疫站 王金合;奶牛酮病怎样治[N];河北科技报;2014年

8 石家庄市行唐县动物检疫站 耿杰;规模牛场奶牛酮病防治方案[N];河北农民报;2012年

9 孙锷 冯景贵 张金波;奶牛酮病的诊治[N];中国畜牧报;2004年

10 冀中水针事业部 张玉英;奶牛酮病[N];中国畜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云飞;基于肠道微生物测序和灌服原花青素对奶牛酮病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2 夏成;奶牛酮病、脂肪肝糖异生和脂肪动员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玉;奶牛酮病氧化应激致肝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丙二醇与中草药结合治疗奶牛酮病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2 赵畅;基于牛PON-1单克隆抗体的夹心ELISA方法建立与初步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3 李超;甲基乙二醛在围产期奶牛酮病群体监测中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4 廖艳娟;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于洪江;产后保健添加剂对奶牛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年

6 江精华;奶牛酮病致病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韩建滨;奶牛酮病与分娩前后能量代谢、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张培军;茶多酚对奶牛酮病、氧化/抗氧化指标和生产性能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7年

9 李修明;奶牛酮病检测试纸条的研制与应用[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

10 朱金凤;复合菌发酵剂防治奶牛酮病的试验[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4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64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e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