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马五种盅口亚科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与进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8 09:14
【摘要】:马的盅口亚科线虫是马属动物大肠内重要的寄生虫,隶属于圆线科。当虫体大量寄生时会导致宿主贫血、被毛粗乱、消瘦、腹泻,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死亡,给养马业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该类线虫以种类多、寄生数量大为特征,而这类线虫的分类一直以来都有所争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盅口亚科线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流行病学及疾病防控等方面,对于该类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遗传进化、亲缘关系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对马的五种盅口亚科线虫(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异齿盆口线虫、微小杯冠线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然后扩增其线粒体基因组,对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和进化分析,构建进化树,探讨盅口亚科线虫与其他线虫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中的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形态学特征均与文献资料描述相符,五种线虫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别与Gen Bank上已发表相应线虫的ITS序列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9.9%、99.6%、99.8%、99.7%和99.2%,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地鉴定了五种线虫。扩增获得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3822 bp、13838 bp、13846 bp、13826 bp和13817 bp,均包含了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2个非编码区,所有基因均在同一条链上且转录方向相同。五种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的AT含量明显偏高,分别为75.70%(蝶状盅口线虫)、76.12%(碗形盅口线虫)、74.74%(鼻状杯环线虫)、76.77%(微小杯冠线虫)和74.65%(异齿盆口线虫)。五种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变化为84.1~95.1%,其中碗形盅口线虫和蝶状盅口线虫的同源性最高,蝶状盅口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同源性最低,三种三齿属线虫与盅口亚科线虫同源性高于同一亚科的马圆线虫。同时也发现目前圆线超科已获得线粒体基因组的20种线虫的基因排列顺序完全相同。以串联的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作为基因标记重新构建盅口亚科线虫与其他线虫之间的进化关系结果显示三齿属线虫与盅口亚科线虫的进化关系较近,而与同一亚科的马圆线虫亲缘关系较远,进一步验证了三齿属线虫应归属于盅口亚科的假说。本研究首次获得了蝶状盅口线虫、碗形盅口线虫、鼻状杯环线虫、微小杯冠线虫和异齿盆口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目前已获得的20种圆线超科线虫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基因排列完全一致,且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进一步验证了三齿属线虫应归属于盅口亚科的假说。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线虫线粒体数据库,也为今后圆线科线虫系统发生学、分子分类学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基因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2.7
【图文】:

侧面观,雄虫,虫体,尾部


结 果3 结 果3.1 五种虫体形态学鉴定取五种虫体的雌、雄虫若干在显微镜下分别从腹面、侧面进行观察,测量后拍照。虫体的形态包括长度、有无背沟,口领和口囊形态、内外叶冠数量、尾部特征等方面进了详细的描述,见表 3-1,图 3-1,虫体各部分的测量参数见表 3-2。

侧面观,尾部,雄虫,线虫


3-2 蝶状盅口线虫,1:食道区,腹面观;2:头部侧面观;3:头部腹面观;4:雌虫尾部侧面观;5:雄虫尾部侧面观;6:雄虫尾部腹面观;标尺=0.1 mmig. 3-2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y. pateratum, 1: Esophageal region, ventral view; 2: The headdorsoventral view; 3: The head, ventral view; 4: The tail of female, dorsoventral view; 5: The tail of male,dorsoventral view; 6: The tail of male, ventral view; Bar=0.1 mm

尾部,侧面观,雄虫,雌虫


3-2 蝶状盅口线虫,1:食道区,腹面观;2:头部侧面观;3:头部腹面观;4:雌虫尾部侧面观5:雄虫尾部侧面观;6:雄虫尾部腹面观;标尺=0.1 mmig. 3-2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y. pateratum, 1: Esophageal region, ventral view; 2: The hedorsoventral view; 3: The head, ventral view; 4: The tail of female, dorsoventral view; 5: The tail of maledorsoventral view; 6: The tail of male, ventral view; Bar=0.1 m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训辉;王如意;范彦君;刘齐元;王瑜;周玮;;作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年18期

2 黎雪梅;李小兵;黄伟;;顶复门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4年05期

3 赵春霞;盛勃;唐德江;李鹏;赵和生;杨焕民;刘胜军;;鱼组织线粒体基因组提取方法的改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4 李双双;薛龙飞;苏爱国;雷彬彬;王玉美;华金平;;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李玉秋;赵洪锟;谭化;刘晓东;张春宝;董英山;;八种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与比较[J];生物技术通报;2011年10期

6 黄族豪;刘忷发;;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7 张鸿;陈祖玉;李阳生;朱英国;;马协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与功能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年03期

8 郭凯文;线粒体基因组及其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4期

9 黄青阳,陈光荣;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1996年S1期

10 张尚宏;动物与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差异──两种进化途径[J];动物学研究;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俊业;夏旭华;杨群;;普通海绵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表型特征与谱系年代分析[A];全国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全国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薛婷;汪桂玲;李家乐;;圆顶珠蚌F型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A];2014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李明伟;林瑞庆;宋慧群;吴湘云;朱兴全;;三种严重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弓首蛔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林林;卢伟华;路宁宁;李永振;张朝晖;高天翔;;黄唇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5 戚豫;张英;;临床病例中线粒体基因组常见突变的筛查[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少贤;李红;;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多态与男性OSAHS患者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分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活动暨2008年呼吸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陈少贤;李红;;线粒体基因组D-Loop区基因多态与男性OSAHS患者的相关性研究[A];2008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晓勇;敦伟涛;;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转录因子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宋晶睿;尤平;;五种螟蛾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螟蛾总科系统发育研究[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10 范嗣刚;胡超群;文菁;张吕平;;糙刺参(Stichopus horrens)线粒体基因组及一种新的基因排列顺序[A];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11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李大庆;科学家给2万年前的大熊猫做线粒体基因组测序[N];科技日报;2018年

2 记者 张梦然;长颈驼近乎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出炉[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陈超;日发现线粒体基因组初始化机制[N];科技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伍平;昆明动物所: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决定动物运动能力[N];云南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马波;线粒体基因组的选择压力与动物运动能力相关[N];科技日报;2009年

6 记者 施艳燕;治病像换轮胎一样简单[N];苏州日报;2011年

7 麻建丽;像体检一样检测基因[N];温州日报;2008年

8 记者 熊燕 禹江宁;我省获奖科学家载誉回昆[N];云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双双;棉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其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3年

2 卢慧甍;霍山蹦蝗和意大利蝗全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及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田相军;水稻线粒体基因组[D];浙江大学;2006年

4 吴孝兵;扬子鳄保护遗传学及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申欣;软甲纲动物和星虫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分子进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杨劲树;海底热液口甲壳类线粒体基因组及罗氏沼虾生物钟基因的分子解析与进化分析[D];浙江大学;2008年

7 邱忠营;直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谱系及进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钱俊;丹参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池振奋;RecQL4在维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及调节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10 魏书军;膜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与进化及其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远;马五种盅口亚科线虫线粒体全基因组比较与进化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年

2 陈汕;六种斑野螟亚科昆虫全线粒体基因组的序列测定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3 马红方;蓖麻蚕和柞蚕烯醇化酶基因与草地螟线粒体基因组[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4 尹洁;蒲氏蝠蛾线粒体基因组特征及其在冬虫夏草研究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3年

5 刘昆;草菇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王琦琦;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地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王娟;盲蝽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8 李天勇;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线粒体全基因组研究及藻类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孔里微;三种叶螨的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10 王悦;两种凤蝶线粒体基因组及分子进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6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46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